第32辑 上海画家村专辑(2004年)

学术主持:陈孝信

主题:蔡小华 鹿林 刘钢 吕晓文 张旭波 丁子 伊林春 吴晓申 爱国 潘海

新作:虹鸣 徐小国 董明光

Issue No. 32(2004)

Theme: Art From Shanghai Artists Village

Academic Host: Chen Xiaoxin

A.T: Cai Xiaohua, Lu Lin, Liu Gang, Lv Xiaowen, Zhang Xubo, Ding Zi, Yi Lingchun , Wu Xiaoshen, Ai Guo, Pan Hai

A.N: Hong Ming, Xu Xiaoguo, Dong Mingguang

32

 

我与上海画家村因缘记(代序)
陈孝信

早在前年就听说上海有个“画家村”。后来因为我的朋友蔡小华也在那里,便抽空过去看了一次。这是 浦东新区的一栋24层的大楼.座落在黄浦江边,与上海一家有名的船厂毗邻(参见附录)。说它是“村”并不确切。它其实是一个注册公司,该公司租下了这栋楼再转租给画家,供他们生活和创作。进村的当天晚上,就见到了“村长”刘钢和他的夫人易义(后来才知道,易义自始至终都在默默无闻地支持着这个画家村,不计报酬地为她做着工作)。我向他们进了一言:定位决定命运。即是:做什么样的画家村,才有意义,才值得去做,才能吸引更多的批评家、艺术家,乃至艺术投资人来关注你。可惜我的进言并未起到什么作用。他们只是向我透露了一个信息:要请一位能干的总经理来进行管理、运作:第二天,蔡小华陪我在地下室展厅参观了村内画家陈列的作品,当时印象很差,几乎没有多少像样的作品,多数是低档市场上的行货。此行结束后,我对“上海画家村”的兴趣大减。但似乎缘分未了。去年岁尾,经李佰虎牵线,我应刘“村长—清来的总经理周兰茵女士之邀,出任艺术总监一职,正式进村展开学术工作.就住在装修一新的顶层2403室,成了名符其实的“村民”。从此我每个月(“非典”期间例外)都要在沪宁线上往返一次,在村里工作些日子。与“上海画家村”的缘分渐渐加深。我与周兰茵总经理的合作,当时被称为是第二次启动(刘钢创办“上海画家村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被称为是第一次启动)。第二次启动的首要职责是重新定位。当时,我的认识是:“上海画家村”不同于自发、自愿形式的北京圆明园画家村或通县宋庄画家村、昌平上苑艺术村等,它有点类似于昆明出现的“上河美术会馆”和“创库”。它们都是在中国艺术制度变革和转轨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民营的过渡方式,是艺术创作基地(准画院)与艺术市场运作(准经纪公司)相结合的一种尝试,即是艺术产业化动作的雏形。也可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为了实现这样一个两结合,我提出了一个运作并发展它的现实思路:按“ 双规”(艺术发展规律、市场运作规律)办事,努力实现“三创”(创作、创效、创业)、“双赢”(创作丰收、市场获益)、“四职能”(服务平台、创作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市场窗口平台等),塑造好“上海画家村”的文化形象,将“上海精神”发扬光大。

定位思路明确以后,更为艰巨的任务是如何去付诸实践。周总经理决定与我分头行动,各司其职:由周总经理主抓管理和经营;由我主抓创作、展览和学术交流;“村长”刘钢则退居“幕后”。为了弄清画家村的底细,我决定以走访的形式进行调查摸底,并将入住画家的专业情况予以登记造册。这无疑是一项基础工作,势在必行。但在村里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村民”们对我的摸底调查反响强烈,个别“村民”甚至告了我的恶状。

不管如何,我还是掌握到了全村近百位“村民”的第一手资料,摸清了“上海画家村”的底牌。这个底牌就是:“上海画家村”内真正在从事学术性探索的艺术家是极少数,约占1/20都不到(令人高兴的是今年下半年新人住和将入住的几位,如丁子、鹿林、爱国、伊林春等,在学术上都有不俗的表现);约有二三十名是从全国各地来的名家、院校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占了大多数的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行画家;更有个别的是属于不会画画的,却还在村内自命不凡。村内还住着一些搞设计的、做生意的、打工的……真是五花八门。

针对上述情况,我曾建议公司将入住“村民”一剖为二,一部分作为公司签约画家;另一部分作为公寓画家或居民对待。而由公司来签约操作的画家还需要继续分档(如学术档、名家档、市场适应档)来予以把握。但这一思路却由于“木已成舟不易变更”的传统痼疾在发作和公司运作管理上的难度太大,而终于告吹。动大手术来改变现状的计划自然也暂时告一段落。

尽管如此,在周总经理的坚定而有力的支持下,由我负责的一系列学术交流工作仍在正常进行。青年画家虹鸣在村内举办工作室开放展;女性批评家江梅女士来村作学术讲演;上海著名艺术家仇德树来村考察并出任艺术总顾问;晁海、陈心懋、王天德等国内水墨艺术干将来村考察并与村内“现代水墨画友会
”的画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还成立了一个由村内艺术家组成的艺术委员会,负责参展作品的评审工作;刘国松先生来村考察并欣然接受“名誉村长”称号……村内的学术气氛渐渐形成。

今年金秋时节,由我负责策划且酝酿、筹备l周总经理为展览做了许多工作)已久的“上海画家村2002—2003艺术双年展”终于在上海浦东陆家嘴正大广场成功举办。“‘上海画家村’于2001年5月成立。……本届’双年展’是经过了两年多时间的精心准备才得以实现的首次集体亮相。……是‘上海画家村’成立以来第一次进行规范运作的艺术大展。”(摘自《展览前言》,陈孝信执笔)它令上海美术界刮目相看,获得了周长江、张培成、仇德树、孙良、曲丰国等沪上艺术家的不少好评。北京来的青年评论家邹跃进、高岭、杨卫等也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展览并给予了首肯。展览自始至终人气旺盛,大大地鼓舞了参展艺术家并带来了一份光荣和自信。

“双年展”还刚刚落下帷幕,“楼盘风波”却紧随而来。这栋楼的三年租用期将到,楼里的这么多国家又将何去何从?一时间,舆论闹得沸沸扬扬。其实,这未尝不是目前的“上海画家村”进行再一次转型的好时机。新的运作者在理清思路以后,还可以重新铸造一个更响亮的文化品牌。据“村长—说,新的目标将现在上海的青浦境内,仍然是在黄浦江畔,不过是在她的上游。那又会是怎样一个画家村呢?人们期盼着她的出现,她的新面貌,她的明天。

明年,由我和贾方舟联手策划的南北画家村联手展览也将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分别举行。

收在本辑的十几位艺术家,是从村内的一百几十位画家中遴选出的优秀代表。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狭隘的地域性,也超越了狭隘的民族性,具有一定的当代艺术特征,而且还正处在一个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也许就是他们,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一个新的“上海画家村”出现在东方大
都会的地平线上。

本辑是我奉献给“上海画家村”的又一份礼物,或许还是缘又未了。

2003年11月18日
完稿于草履书

上海画家村大事记

2001年5月1日,上海画家村成立。5月初,第一批画家进住上海画家树。10月1日,上海画家村展厅正式对外开放。10月15日,上海市副市长周禹鹏视察上海画村。11月20日,国际著名旅法日本画家松井守男先生来画家村参观,并在金茂钓鱼厅与部分画家进行学术交流活动。12月,上海画家衬19人油画作品联展。

2002年5月1日,上海画家村艺术作品周年展。12月1日上海画家村世纪广场艺术展。6月,“生命的感动”上海画家村女性画家作品展。9月,“非洲精神”亨瑞·柯拉玛油画艺术展。10月,赴日举办“纪念中日邦交30周年——上海画家村艺术作品展”。11月,聘请周兰茵女士为公司总经理;聘请著名美术批评家陈孝信先生任上海画家村艺术总监。

2003年4月,上海画家村“现代水墨画友会”成立;上海画家村现代水墨工作室放展;著名艺术家仇德树、晁海、王天德、陈心懋等来画家村考察,参加“现代水墨画会”成立及开放展活动;聘请著名现代水墨画家仇德树先生任艺术总顾问。8月,国际著名艺术家刘国松到画家村考察,与部分画家座谈;聘 请刘国松先生任上海画家村名誉村长。9月,上海画家村艺术作品双年展。

易义执笔整理

(本文发表于2004年《美术文献》总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