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进行时——湖北武汉当代艺术发展与现状

文:严舒黎

任何考察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人,都会惊异于这三十年中国当代艺术面貌的变化。从1980年代的八五新潮,到1990年代商品经济大潮中精英文化的消解,再到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快速市场化与国际化阶段。面对市场刺激,艺术作品作为商品的市场价值成为这个阶段占有重要地位的价值判断和权力话语,渗透到艺术生产、传播、接收机制的各个环节,从艺术家个体创作到各种学术活动、收藏,影响无处不在,但在这背后,当代艺术独立、先锋精神受到了威胁,艺术的精神价值、社会意义部分被相对忽略。2008、2009年的经济危机让中国当代艺术回落到一个较为真实的状态,让人欣慰的是,艺术系统机制的不完善、艺术独立精神的消失这些问题已经在艺术界引发了普遍的关注和反思。对具有观念探索和独创精神的艺术的追寻,即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现状所进行的一种质疑和反思。这其实亦可以解释为什么近一两年评论界的目光开始转向对北京、上海这两个艺术中心之外的其他地域艺术活动的关注;各大艺术媒体上对两广、东北、西南、江浙以及中部地域式的艺术生态的考察与关注的文章、专题相继频繁出现;与此同时,各个地域的艺术活动又开始日趋活跃;与多年前各地艺术家前赴后继来到北京、上海相反,现在诸多在北京、上海获得声名之后的艺术家,又开始常常“返乡”或重新扎根参加当地艺术活动以及创作。这些现象的发生,或许暗含了这样的需求,即在目前业已建立的专业化、市场化、资本化的艺术生产机制之外,去寻找原创的、独立的、野生的、自由的艺术生态。这种艺术“寻根”,在城市文化差异日渐消失、艺术创新精神日益受到威胁的现在,或许意味着回到与自身记忆息息相关的地方,回到最初生发艺术激情的生活之源。
地处中部的湖北,自古交通较为发达,人口流动大,南北多元文化在此汇合,南北的云雨也常常在此相会,天气的快速变化,文化的多元流动,造就了湖北人敏锐、善变的气质——什么都接收得快,也抛弃得快,敢为天下先,却亦不喜持久。与此同时,码头文化、市民文化与小商品经济,使得这块地域自古有蔑视斯文正统、解构精英文化的传统,也造就了湖北人“各自为政”的独立个性,以及流动性强、地域观念薄等特质。这些方面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湖北人文个性乃至艺术特质。但是要论述湖北当代艺术之特征的形成因素亦并非如此简单,因为一个地域的经济状况、文化氛围、艺术生态、艺术体制系统等等,都在塑造这一地域的艺术特质。就经济状况与文化氛围而言,地处中部的湖北,没有北京、上海的国际都市形象,也没有沿海的开放、江浙的富庶、或是西部的人文底蕴,湖北的发展其实是最能真实、典型地体现中国当下整个社会大部分的“城乡结合部”式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令人担忧的人文环境: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文明与低俗的并存——中国大规模的都市化进程、经济快速发展下的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等矛盾冲突,每天都在这个地方发生。整个社会对精神文化建设的支持、关注、投入相对较少,使得艺术得以孕育、发展、传播的环境受到限制。对于敏感、崇尚精神的艺术触角来说,身处在这种否定文化、崇尚物质、艺术生态不健全的氛围中,往往会带来一种缺乏精神归属感等的负面感受,因而艺术家的流失也很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湖北所处的这种状态,反而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最为真实和丰富的社会素材与视觉资源。贫乏的人文环境常常激起两种强烈的艺术倾向:一种是与普遍的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相抗衡和超越的力量;另一种是从野生的人性和现实中汲取养分,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现实力量。这两种力量都是湖北当代艺术孕育与成长的来源。就目前来说,在湖北,当代艺术还没有被商业和媒体共同开发成“风景区”,它保留了一份相对难得的宁静和疏远,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封闭的气息,这对于留守在湖北的当代艺术家们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湖北是名副其实的重镇,它不仅拥有当代艺术策源地之一的历史,还孕育了一批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具国际声名的艺术家,同时,还在继续涌现具有实验精神的年轻艺术家,是地下、实验艺术的孕育之地。在湖北艺术领域中,当代艺术一直也都占有重要比重。虽然对于湖北当代艺术来说,对其进行地域性的考察,并不能从中发现如东北、江浙、西南、广东等地域有着较为统一的、传承的艺术脉络,湖北的当代艺术家常常彼此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不仅师承关系上如此,甚至同一艺术家的不同创作阶段也很不一样。因此,如果要总结这个地域的特点,只能说湖北当代艺术的“革新”“善变”的特质较强。湖北籍艺术家的作品也一直是以其流变、多元、独立的面貌出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虽然湖北当代艺术风格支脉繁多,且艺术家自身创作流动、变化比较快,但是横向来看,还是可以看到几个大的线索与方向。沈伟先生曾在他的《武汉!?——武汉艺术生态调查报告》一文中将这几条线索梳理得比较简洁明了,因而此处也无需再过多另外归纳:“(1)超写实的线索。这是湖北当代艺术中十分显著、持续时间较长、并在新一代年代艺术家中仍旧发挥着影响的一种现象,值得特别注意。换言之,也即石冲、冷军的现象,其伴生的群体,也非孤立的,如:宋克静、郭润文、沈汉武、王小宝等人,影响所及于一批新人,如:徐文涛、黄海蓉等。(2)彩墨线索。‘八五’以来,湖北的彩墨艺术,或称之为‘写意重彩’,从发端、到形成基本面貌、到造成全国影响、到持续保持创作,主要的艺术家有:聂干因、朱振庚、刘一原、钟儒乾、戴少龙、郑强等人,就此而言,周韶华先生的大写意具有特别的意义,而罗彬的文人意识的戏曲人物,也可以被看成是从湖北的环境中延伸出来的。(3)波普现象。九十年代初以来,紧随西方艺术的主流,形成有浓烈西方艺术色彩的湖北波普艺术,如:王广义、魏光庆、任戬、舒群、李邦耀、杨国辛、周细平等人。(4)尚扬为代表的以文化母体、文化精神为生发点的艺术现象,形式比较多样,有:尚扬、傅中望、肖丰、郭正善、徐福厚(尚扬学生)等人。(5)表现主义。肖丰是比较早的体现表现主义面貌的艺术家,而后又转向文化关怀,随后,曾梵志、曹丹、方少华、黑鬼(吴国权)等人,可作如是观。(6)从当代艺术的角度上看,还有一些独立现象,并形成为重要的艺术个案,如马六明的行为,李巨川、袁晓舫、李郁的影像……”以上的归纳描画了湖北当代艺术的几个主要线索。当然,沈伟先生也说过这只是个简单的归纳,其中未提及的还有更为年轻一代的艺术作品。在湖北,年轻一代的艺术创作的媒介更多样,风格主题各异,这里我们只简单地提及一下:(1)绘画方面:卡通不是主旋律,偏展现年轻一代内心的表现主义、象征主义风格比较多,如李继开、陈波、范安翔、王尊、张聃、王晶、蒋之龙、黄小松、祝虹、陈丹青、高虹、王威、刘宾、郑迁等;与年轻一代“图像”志有关的有:汪淩、黄海蓉、张杰、朗雪波、刘晓峰、李畅等;抽象的有唐骁、詹蕤、李鹏等;个人风格较特殊的有龚剑的“坏画”作品、王衍茹的“油画花鸟”作品等。(2)装置与影像、新媒体方面有何岸、刘窗、Waza小组、李原、刘波+李郁、龚星宇、郑达+林欣、梅健、陶陶、路昌步、炭叹等,大部分艺术家作品的社会现实批判气质较突出。此外还有如当代水墨领域的张诠、熊明非、丁山、方正等,水彩领域的陈勇劲、白露洋等人的作品。湖北值得提及的还有当代雕塑或装置(王度、傅中望、史金淞、田喜、邵旋等)、湖北女性艺术家群体(王清丽、余萍、黄海蓉、刘晓峰、王衍茹、林欣、高虹);以及陶艺(叶双贵、李正文、李玉娟等)、版画(张广慧、查赛等)等领域的艺术成就。本文这里也只能是几条粗线条的总结,正如前言所述,对湖北当地艺术来说,以上的很多艺术家以及很多本文没能全部提及的艺术家都是以个人独特的探索风格而获得知名度的,值得作为个案来研究。
近年来对湖北地域的当代艺术脉络梳理的展览与文章不少。2007年,由《美术文献》杂志举办的“第二届美术文献展”中,特别展复原了八五时期的“湖北青年艺术节”与“部落·部落”两个展览,并积累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其间,彭德、鲁虹先生对《美术思潮》的创刊与停刊所写的回顾性文章与沈伟先生的《回望八五》一文,都为那一段历史作出了很好的回顾与论述。2009年,广东美术馆举办“两湖潮流——湖北·湖南当代艺术展1985-2009”,这是该馆“’85以来现象与状态系列展”之一,展览为湖北的当代艺术的研究与梳理作出了重要贡献,期间收集了许多重要文献资料。2009年至2011年,湖北省美术馆相继举办了“回顾与展望”系列展,包括了“湖北雕塑艺术展”“湖北水彩画艺术展”“湖北版画艺术展”“湖北油画艺术展”等展览,全面回顾和展示了湖北各个领域的艺术成果和历史线索,并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为湖北艺术以及当代艺术的研究、整理做出了重要工作。其间湖北省美术馆艺术总监、批评家冀少峰先生连续撰写了与湖北当代艺术有关的两篇文章《历史的穿行——湖北油画的历史与现状》《游走与坚守——湖北当代艺术十年考察》,对湖北当代艺术做出了详尽的总结。有了这些展览、文章、文献的梳理与研究,本文只是想在湖北当代艺术发展与现状方面再做些小的补充和阐释。
作为八五美术思潮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湖北在1980年代就以汇聚了一代批评家、艺术家最前沿思想与创作的《美术思潮》杂志,以及“湖北青年美术节”“部落·部落”等一系列集结的先锋艺术活动,曾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开端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八五”之后,湖北当代艺术家很快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对八五思潮进行了反思,并对当时随之而来的商品经济做出了敏锐的反应——在新的观念影响下以“超写实主义”与“湖北波普”在1992年广州油画双年展上独领风骚,一度形成湖北现象,引领了一代的艺术风潮。但是很快,湖北的当代艺术家们也开始了改变以往风格、独自探索的时期,并以自身富有个性的艺术探索为当代艺术界所瞩目。但是同时,对湖北当代艺术而言一个令很多人扼腕叹息的时期到来了——1990年代中期之后到千禧年间,湖北当代艺术家、批评家们在陆陆续续离开湖北,大多去了北京(尚扬、石冲、曾梵志、马六明、史金淞等)、广州(皮道坚、石磊、杨国辛、李邦耀、方少华等)、深圳(孙振华、鲁虹、黄专等),彭德先生也调离武汉,去了西安。湖北籍艺术家中还有很多为大家熟知的、但是很遗憾未在湖北定居的,如王度、王庆松、唐晖、徐坦、何岸、刘窗等人,虽然艺术家、批评家们的流失,以及部分艺术家后来与本土当代艺术交集甚少的现象令人惋惜,但是用“万马齐喑”来形容这之后的湖北当代艺术状态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对于湖北当代艺术来说,这后续的十多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期——在继续留守的当代艺术家、批评家们以及媒体人所作出的集体努力下,湖北当代艺术的生态结构在这十多年中有了重要的发展与改变,而且我们依然看到了顽强闪动的艺术观念创新、探索的光芒。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湖北当代艺术从未停歇的脚步。
一、来自学院、超越学院的实验艺术力量
或许是“八五”先锋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1990年代末至今,湖北年轻艺术家们自发性的、涉及新媒介的实验性艺术展览与学术活动一直非常活跃,这些年轻艺术家们大都有学院背景,但却又超越了学院之墙,勇敢地跨专业进行新媒介的实验,其中留守湖北的前一辈艺术家魏光庆、傅中望、袁晓舫、肖丰一直是这些年轻艺术家们的有力后盾。
以下展览与事件是值得被记录的:2001年,“welcome展”,金沙苑,参展艺术家:龚剑、龚星宇、刘窗、刘波、李郁、向菲。“这些即将毕业的青年以图片、录像来记录、完成自己的作品。无论就其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是对学院教育艺术体制的一种颠覆。”①2002年,“临时文件·新媒体艺术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参展艺术家:张诠、魏光庆、袁晓舫、李巨川、朗雪波。这应是湖北首次以“新媒体艺术展”为名的展览,参展艺术家基本上都是跨出原来的媒介领域进行创作。2004年1月,“即插即用——接口中的展览”,武汉武昌民主路拜占廷小区F座,策展人:袁晓舫、李原,参展艺术家:陈晓云、傅中望、龚剑、何岸+蔡敏、朗雪波、李邦耀、李巨川、李郁、李原+张小崖、刘波、沈伟、唐骁、万异生、魏光庆、肖丰、徐文涛、杨国辛、袁晓舫+王清丽、张诠,该展览是湖北自发性实验艺术展中较大规模的展览,参展人数多,且独特的非艺术空间的展示给现场带来了新鲜气息。同年8月,“仲夏夜之梦:幻象中的城市”艺术项目,武汉尚隆地球村18栋,策展人:李原,参展艺术家:龚剑、龚星宇、朗雪波、李巨川、刘波、万异生、魏光庆、徐坦、徐文涛、袁晓舫、张旻、张权、张小崖+李原,该项目与城市空间有关,艺术家们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共同使用录像媒介来呈现、观看、作用于他们的社会空间。同年9月、10月,围绕首届美术文献展开展,十多个外围展如“恭喜发财鱼目混珠狐假虎威”“看见主题展”“闪存现实”“模糊摩擦”“城里城外”“非此非彼”“中间”等展览首次对外展示出湖北活跃的当代艺术力量。2005年4月,湖北美术学院的动画学院成立,魏光庆出任院长,汇集了一批如袁晓舫、李继开、龚剑等活跃在当代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作为教师,此后动画学院成为湖北的新媒体艺术后续力量的重要培育与推动平台。同年9月,西门子艺术机构“他们在做什么”艺术项目,策展人:魏光庆,参展艺术家:魏光庆、龚剑、朗雪波、李继开、李巨川、李郁、刘波、袁晓舫,“参展作品以西门子公司员工工作环境为主,展出包括照片、录像、装置的概念艺术,引发了人们对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及生活与艺术的种种思考,这既是一次艺术的交流,是一种艺术走向公共空间的尝试。”②此后,2006年、2007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喷发的两年,因而在湖北具有市场行为的当代艺术展览占据了主要关注。2008年经济危机后,中国当代艺术相对回落,与之相应,近两年艺术家们自发性的带有实验性的展览与活动又开始活跃。2010年3月、4月,艺术团体Waza小组在武汉策划了“你在哪,就在哪”艺术项目:它要求艺术家们的作品各自在武汉不同的场所实施和完成,与这座城市发生紧密关联。该项目的展示地点是一个有着多年拆迁背景的社区的卫生服务所,后来又移至专业艺术空间展示并重新创作。同年12月,Waza小组发起了“社会青年”的系列艺术项目,受邀参展的艺术家们不是“职业艺术家”的身份或者说规避了“职业艺术家”的状态,在艺术项目中以“社会青年”的身份来创作作品。同年6月,由李巨川和李郁发起的“每个人的东湖”艺术计划开始实施,该项目缘起于对一个知名企业在武汉东湖风景区建造大型地产项目的社会事件的关注。“每个人的东湖”艺术计划通过网络平台及朋友的口口相传,对任何人都开放。几乎大部分当地的当代艺术家都积极参与了这个艺术项目,“每个人的东湖”艺术计划本不是一个以艺术为目的的计划,但它出现在当代艺术领域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提示了艺术家“牛虻”精神的重要性。2011年,艺术家蔡凯、龚剑、李继开在武汉创办“扬子江论坛”,论坛位于武汉光谷附近的一个别墅区内,它成立的目的在于为武汉建立一个独立的、非盈利的艺术与文化的公共交流空间,它不定期地举办展览、讲座和讨论会,支持外地艺术家来武汉驻留创作。目前已经举办的活动有“哈比比:金闪、胡向前、陈维三人展”“从行动到观念——皮力讲座”“如何想象动物——汪民安讲座”“夏健强的画”等。
通过这些事件的回顾,我们可以明确地肯定这十年湖北当代艺术的独立精神从未停止传承与继续,虽然艺术家们自我组织的展览、机构、活动各不同,但这些活动都在为湖北当代艺术打破专业与业余、跨媒介以及建立开放的精神平台,促使艺术与其他社会领域的交流,保护艺术独立批判精神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二、艺术媒体与当代艺术推广机构
提到湖北当代艺术近十年生态结构的发展,则没法绕过《美术文献》这本杂志以及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在湖北武汉近十年来的凝聚力与推动力。1993年年底,即《美术思潮》杂志停刊六年后,部分原主创人员秉承《美术思潮》的宗旨创立了《美术文献》,杂志以其前沿性、学术性、文献性在艺术界引起反响。在鲁虹、彭德相继离开后,刘明接任主编职位,通过努力,这个刊物目前成为全国走在前沿的几个当代艺术刊物之一。《美术文献》杂志对湖北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一个前沿的信息平台,而且更在于依托它的学术积累与品牌效应,在湖北延伸出了一个艺术推广机构与一个大型艺术展。
2003年成立的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对湖北当代艺术这十年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湖北唯一一家专业艺术推广机构,它一直是湖北武汉当代艺术展示、对外交流的核心平台,在历史上承担了重要而复杂的角色和功能。它不仅承担了学术研究、展览收藏以及文献整理等类美术馆的功能,同时也是湖北地域唯一一个专业运作的当代画廊。2004年,为纪念《美术文献》创立十周年,《美术文献》联合本地文化机构举办了“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展览由刘明任总策划,采取学术主持人提名的方式,由皮道坚、陈孝信、王林、冯博一、沈伟5位批评家,以《美术文献》历年推介的数百位当代艺术家为主要选择范围,各自负责国内东西南北中及港台海外地区的艺术家的提名,最终推出了112位参展艺术家200余件作品参展;2007年,“第二届美术文献展”承继首届文献展学术性、经典性、前沿性的宗旨,再次集合各方力量,由《美术文献》杂志、湖北美术馆、湖北美术学院联合主办,展览启用策展人体制,由刘明任艺术总监,皮力任总策展人,展览分为主题展“观念的形态”、独立展“继续”与特展“回望八五”,从当代艺术发展史中寻找精神来源,梳理和呈现中国当代艺术中那些具有独立实验与探索精神的艺术创造。这两届文献展分别是当年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事件之一,为湖北及中部地区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品牌。它们的举办不仅印证了湖北当代艺术以及《美术文献》杂志的凝聚力和辐射力,而且这两个展览对独立、实验精神的艺术的支持与强调,也突显了湖北当代艺术留存的“八五”精神。除了文献展之外,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每年邀请国内外艺术家来湖北武汉参加展览、学术活动,是湖北当代艺术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如2005年,“天空:曾梵志的绘画”展,该展览首次对外集中展示了曾梵志的“乱笔”系列的作品,这些作品也是艺术家在外十余年后回到故乡,与故乡互动交流中创作的一批作品;2006年,“时间的一个点——在武汉”展,汇集了非湖北籍艺术家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张晓刚、叶永青、周春芽、王易罡、李路明与湖北艺术家魏光庆、曾梵志、马六明、吕起宏、陈波、徐文涛共同参展,因参展艺术家的重要性,该展览当年在湖北引发强烈关注;2009年,“常态——2009年作品展”,展示当代艺术中一直保持着常态创作的一批艺术家的新作,展览邀请了刘野、李占洋、施勇等知名艺术家参展。除学术交流与展示平台外,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对湖北当代艺术的影响还来自于它的专业当代画廊角色——艺术中心下的新空间画廊是中国最早按专业规范运作的本土画廊之一。它较早参加国内几大重要当代艺博会如CIGE、艺术北京等,更难得的是它几乎是近年来唯一坚持每年参展且立足在一线城市之外的画廊。它主要代理湖北的年轻艺术家,也常与“八五”一辈艺术家合作,成功推出李继开、龚剑、张诠等艺术家,举办了“陈波+李继开新作展”(2006年)、“不高兴——龚剑作品展”(2007年)、“续集——傅中望、方少华、魏光庆、袁晓舫作品展”(2008年)、“武汉——张诠作品展”(2009年)、“你应该学会等待——龚剑作品展”(2009年)、“灯笼——李继开个展”(2010年)等展览。应该说,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在对湖北当代艺术市场的开辟、发展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做了许多尝试工作,比如针对市场它曾在湖北举办了一系列培育和推动艺术市场发展的展览,如“限制与自由”系列展(此活动共四次,分夏市、秋市、冬市、春市)。除市场活动之外,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也是武汉实验艺术的推手之一,多次举办实验艺术项目及展览,如“慢——当代艺术展”(2004年)、“新年快乐——年轻一代油画作品展”(2006年)、“自由活动——年青艺术家项目”(2008年)、“媒体艺术活动周”(2008年—2010年)等。目前而言,在政府两大美术馆建立之后,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作为独立的专业艺术推广机构的身份与定位日益清晰,有助于它今后的长足发展。
此外,近几年随着湖北当代艺术的发展,湖北武汉兴起了许多当代艺术机构与相关艺术产业。在艺术机构方面,除了很早成立的美联社、半亩园艺术空间等小型规模的画廊、艺术空间之外,近几年新成立了一些拥有不同模式运作的艺术机构,如新世界集团的K11艺术中心(购物平台与艺术空间结合的模式)、至观艺术绘馆(咖啡馆与艺术品销售结合模式)、大楚艺术机构(现负责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的展馆运作工作)以及花园道的艺元空间(艺术会所模式)等等,这些艺术机构都在参与改变、活跃湖北武汉的当代艺术的生态环境。
三、美术馆的发声
在艺术生态链中,美术馆代表学术的最高级别与收藏的终端。对大众而言,一个地域的美术馆的活跃也将代表这个地域的精神文化的品质。在湖北,在政府的两大美术馆——湖北省美术馆、武汉市美术馆成立之前,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都曾扮演了艺术推广与交流平台的角色。与湖北当代艺术曾经拥有的活跃相比,政府对公益美术馆的建设似乎来得晚了一些,与此同时,民营的当代美术馆目前在湖北武汉更是还没有出现,似乎还在酝酿之中。但是就目前现实来看,近两年政府的这两大美术馆对湖北武汉艺术的发展的积极参与是有目共睹的。
湖北省美术院是许多著名老一代艺术家和优秀中青年艺术家工作创作的地方,湖北省美术院的美术馆成立最早,它的展览大部分是体制内模式,近两年大楚艺术机构的加盟给它增添了当代艺术的色彩。
湖北美术学院作为八大美院之一,培育了众多优秀的当代艺术家。学院的美术馆除了举办湖北省美术作品展、湖北省油画展、中国画油画风景展等体现湖北当代艺术的综合展事之外,也常常举办许多当代艺术展,如2003年,“目击成长——喻红作品展”;2004年,“申玲作品展”“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2005年,“中国制造——魏光庆的绘画”;2007年,“第二届美术文献展特展”;2008年,“在场:武汉2008当代艺术邀请展”“狗年十三个月——刘波李郁作品展”等等;2010年,湖北美术学院在90年校庆之时举办了大型回顾展,邀请了许多在外的湖北艺术家回母校参展,全面梳理了湖北美术学院90年人才辈出的历史,也是2010年湖北的重要展事。除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之外,肖丰任馆长的华师美术学院美术馆(博雅美术馆)近年来也较为活跃,在学院中树立了当代艺术的旗帜。
2007年、2008年,政府投入的两大美术馆——湖北省美术馆、武汉市美术馆相继开馆。至此湖北当代艺术生态增加了公立美术馆这个重要层面,同时也增加了两个当代艺术重要的展示、交流的公众平台。其中,湖北省美术馆的馆长一职由艺术家傅中望担任,因此也奠定了当代艺术展览在该馆的重要性。2007年,它的开馆试展即为当代艺术大展“观念的形态——第二届美术文献展”,为向大众推广当代艺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之后,湖北省美术馆秉承其重新梳理、积累、收藏湖北当代艺术的历史重任,做了一系列总结湖北艺术领域成果的展览与学术活动,如2008年的“黄河·长江·大海——周韶华艺术三部曲展”、2009年的“回溯与探索——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收藏展”“七拍——武汉女艺术家当代油画作品展”,2010年的“杨立光——质朴坚实的艺术”“新青年——汪凌作品展”等,其中重要的是,2009年至2011年的三年间,美术馆举办的“回顾与展望”系列展(包括“湖北雕塑艺术展”“湖北水彩画艺术展”“湖北版画艺术展”“湖北油画艺术展” 等),全面回顾和展示了湖北各个领域的艺术成果和历史线索,并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为湖北当代艺术研究、整理做出了重要工作。湖北省美术馆同时还举办了一系列有质量的交流邀请展,为湖北重新聚集当代艺术的人气做了很多努力,成为湖北当代艺术展示与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平台,相关重要展事有:2009年的“十一届全国美展”“历史的图像——2009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2010年的“无物之阵——当代抽象艺术学术邀请展”等。其中,2010年湖北省美术馆又集中发力举办了“大漆世界——材质、方法、精神”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汇聚了众多优秀的当代大漆作品,这个展览希冀以国际三年展的规格继续举办下去,为湖北创建一个蕴含传统“楚文化”艺术精神的大型艺术展事品牌和国际交流平台。2008年开馆的武汉美术馆(樊枫任馆长、刘宇任副馆长)的展事中,当代艺术展览也是其重头戏,如开馆展“互动:中国当代油画展”(2008年)、“关于江汉繁星计划”70后艺术家研究展、“从风景到人文风景”(2011年)等,同时,武汉美术馆重点对湖北当代水墨与超级写实主义油画作品举办了一系列展览,如2009年的“中国写实画派五周年特展”“朱振庚作品展”“水墨文章——《美术文献》当代水墨陈列展”,2010年的“戴少龙写意重彩画作品展”“水墨伸延——刘一原作品展”“钟儒乾绘画艺术展”“印象都市——当代城市山水画提名展”等。另外,武汉美术馆也很重视对外交流,举办了如2009年的“同行——德中当代艺术展”“隔岸观火——2009中韩陶艺交流展”,2010年的“自然而然”2010武汉/深圳女艺术家邀请展、“你西我东——中国当代艺术展”,2011年的“图像的品质——广东当代油画展”“学院力量——中央美术学院当代造型艺术展”等。这两大政府公立美术馆近年来展事活跃,专业程度日益提高,在国内美术馆系统的发声日渐频繁有力,这对湖北当代艺术而言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事情,当然美术馆今后也还将继续面临着如何更好地去平衡政府、公众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如何策划更多具有学术独立性与原创性的展览,如何合理建立收藏体系以及如何更好地支持年轻艺术家及公益艺术项目等等问题。
结语
回望历史,才能更好看到未来。湖北当代艺术在这十余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由艺术家、艺术学院、专业艺术机构、画廊、美术馆以及艺术会所等相关产业共同构成的艺术生态层,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机遇与展示交流空间的同时,也还面临着许多需要继续发展的地方,本文只能粗略谈及几处笔者觉得相对较为紧要的:一、在湖北整个文化氛围的提升过程中,湖北当代艺术的各个层面、机构之间需有长远的眼光和开放的心胸,一方面彼此清晰各自的定位、目标与优势,另一方面急需更为团结、有效的合作,整合资源,避免各自为政的状态引发资源及精力的耗损,集合力量向社会发声,促进政府、大众和公众媒体对当代艺术的关注、扶持,合理而有效地推进文化艺术产业在湖北武汉的形成。二、本土的当代艺术市场基本处于初级阶段,在湖北的当代艺术链上,具有本土背景的、对当代艺术有长期收藏计划的收藏家十分缺乏,仍需各个层面对当代艺术以及其他艺术领域不遗余力地推广与培育。三、对湖北当代艺术而言,艺术批评曾是湖北最值得提及的地方,但近年来,湖北的批评力量较薄弱,对于艺术批评的后续力量的培育,也应成为美术学院教育与艺术机构的培养重点,让湖北武汉能重新积累批评、策展的新兴力量。四、留守的湖北当代艺术力量,包括艺术家、艺术机构、美术馆能够挑战各方面原因而造成的或固步自封、或迎合市场而放弃独创精神等问题,继续鼓励独创精神,对年轻艺术家、对实验艺术进行扶持,保护湖北当代艺术多年形成的特有的独立个性。
历史表明,湖北当代艺术在这十余年间得到了较为重要的发展与改变,尤其是在艺术生态方面,而湖北“八五”的革新精神也依然在继续、在传承——这是留守在本土的湖北艺术家与艺术推广者的共同努力、辛勤耕耘的成果,这一段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本文只是一个过于简单的综述,仓促成文,挂一漏万,有待专家进行更为详细的研究与总结。
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曾被这个地域当代艺术的光芒所惊艳,为不如意处而纠结,也曾对未来感到迷茫,但我想坚守的人们是具有力量的,而他们现在所进行的、所努力的正是我们的未来。(原文发表于《中国艺术》2011年3期)

2011年初秋

注释:
①② 参见冀少峰《游走与坚守——湖北当代艺术十年考察》一文。

Y 王广义《大批判——迪斯尼》 布面油画 200cm×200cm 1999年王广义《大批判——迪斯尼》  布面油画  200cm×200cm  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