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期 当代摄影新趋向(2007年)
学术主持:朱其
主题:马良 迟鹏 李暐 王轶琼 董文胜 王国锋 周宏斌 韩冰
新作:刘保民 罗杰 阎洪子明 罗晓冬 美文
Issue No. 47(2007)
Theme: The New Trend in the Contemporary Conceptual Photography
Academic Host: Zhu Qi
A.T: Ma Liang, Chi Peng, Li Wei, Wang Yiqiong, Dong Wensheng, Wang Guofeng, Zhou Hongbin, Han Bing
A.N: Liu Baomin, Luo Jie, Yan Hong Ziming, Luo Xiaodong, Mei Wen
当代摄影新趋向(解说词)
朱其
中国当代摄影形成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最初的起源是使用摄影媒介为观念艺术、行为表演做一个文献记录,而后才逐渐形成了自觉意义上的图片摄影的制作。中国当代摄影不仅开拓了电脑合成图像处理、行为表演、装置摄影、观念艺术等手段和方式,尤为重要的是,开拓了中国史无前例的巨大变革中的文化、社会和自我的主题领域,比如消费主义和新景观批判、女性主义、青春艺术、身份和历史反省、艺术传统的形式改造和重新运用以及个体的困境等等。
“热图像”是中国当代摄影的一个主要影像特征,表现为将社会景观和城市景观作为当代摄影的一个视觉背景,包括忙碌的城市建造、不确定的人群流动和身份变化、多元的意识形态、混杂的文化结构等方面。中国当代摄影的图像充满了场所和人群的流动、骚动不安的情绪、愈演愈烈的消费主义、重新认同的历史和传统意识,以及史无前例的宏观变化。
这一切都反映了中国正在进行的一场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超级变革,这场变革从城市的大规模建造、信仰和商业观念的深刻变化、前所未有的性开放、彻底的重商主义、商业文化和市场的全球化,一直延伸到个人的剧烈的内心变化—这是一场彻底的“龙的变身”。
这种变化目前已超出了反叛传统、寻求现代中国的模式和对西方文化的抗拒性学习的阶段;当代中国正在形成中的自成一体的新结构和自我状况,实际上也越出了中国十九世纪末以来试图变革的文化和经济传统,正在产生新的自我特质和社会模式,并因此定义着中国的未来走向。
中国当代艺术开始正面描绘这种社会、经济和自我状况的奇迹般的超级变化,并由于这种奇迹所受到的鼓舞,开始重新寻求对于十九世纪以前文化传统的重新认同及改造。中国当代摄影实践在这个背景下做出了具有开拓性的杰出贡献。
1990年代中期,当代摄影扮演了使当代艺术真正转向本土的引领潮流的角色,至今当代摄影使用的主要表现手段,如表演摄影和电脑合成,都是九十年代中期形成的。但当代摄影的主要转向,在于开始关注主流社会的空间和自我内心的想象方式的变化,这个转变体现在当代艺术开始反映中国的经济崛起的状况和在这个背景下个人的态度。
当代摄影概念和表现方式的形成,来自九十年代前期观念艺术和行为表演的背景,到1997年前后,我提出了“观念摄影”一词,并在1998年策划了“影像志异 中国新概念摄影展”。而后观念摄影逐渐开始扩展表现主题和手段,尤其是脱离了观念艺术的范围,转向当代社会的主题领域,转向当代摄影的概念。
观念摄影的产生以及后来当代摄影的形成,主要是在1990年代的前卫艺术和九十年代末以后的当代艺术领域,实际上跟传统意义的专业摄影圈没有什么联系。几乎所有最初的艺术家都不是专业出身的摄影家,都是从事绘画、行为表演和观念艺术的艺术家。近些年,一些当代摄影的研究者将观念摄影和当代摄影的产生和形成,看做是对1980年代以来纪实摄影的一种反叛和观念化产生的艺术思潮,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
当然,在观念摄影产生以后,专业摄影界一直批评观念摄影“只有观念,没有摄影”,这种批评也是中肯的。但事实上,最近几年的当代摄影已经有了图像技术上的进展,像马良的摄影作品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平,而像周宏斌在电脑影像合成方面的图像技术也都超出了传统专业摄影的图像处理能力。
当代摄影在九十年代后期主要是关注城市和消费社会的表面景观,而最近几年的新摄影则是在酝酿着一种更内在的语言变化:中国目前史无前例的变化,影响着艺术家个人的自我变化,而这种超越原有中国模式的总体经验,在更新着个人的想象方式和存在特征的同时,也被转化为一种寓言化的语言经验。
事实上,当代摄影在语言上也已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根据现成图像的改造和行为所进行的拍摄。比如马良的摄影,着重于一种影像意境的塑造,并打通了传统视野的自然空间和当代的自我内心在影像层面的界限;董文胜、王轶琼则是沿着南京地区在近十年以古代园林作为背景的线路,在影像语言上更为内心化和超验性;李暐、韩冰在表演摄影上已经不是观念表演本身,而是在逐渐脱离中国景观的范围,试图超越自我的表现和中国的时空界限,这预示着一个更广义的内心模式正在形成。
这种超越历史和国家主义框架的意图也体现在王国锋的摄影中,他试图将前苏联留在中国的建筑风格,作为一个图像的空间经验,再转化为自我想象的探访境遇,将国家主义的建筑框架置于一种个人凝望的视角;迟鹏的摄影基调尽管是个人青春成长寓言,但他的青春寓言却被置于一种新国家主义的景观之下,置于一个新的、超越中国界限之外的个人认同和想象的视阈;周宏斌的图像也有国家重新变革之后流畅清新的空间气质,当然这是以校园寓言的景观出现的,相对而言,她的摄影图像是一种内心化的青春感伤主义。
这个专辑反映了这几年的新摄影的变化,也预示着未来几年当代艺术的一些微妙的转变,即基本上摆脱了对于经济变革的外表景观的表现,而更注重摄影的图像语言,更倾向于一种语言的内心化,更注重自我变化和超越中国模式的时空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代摄影带来了新的可能。
(本文发表于2007年《美术文献》总第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