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老西门艺术节
艺术节时间:2016年10月18日—10月23日
主题展时间:2016年10月18日—11月3日
策展人:杨阡
地点:湖南省常德市老西门街区,梦笔生花艺展馆、大千井巷博览馆
内容:
1. 展览:在地传统与当代艺术及新策展策略的对话
2. 电影:关于常德和湖南历史与现实的记忆与记录
3. 舞蹈与音乐:空间探索与社区互动
4. 研讨与沙龙:三线城市在地艺术实践与当代艺术的可能性
5. 工作坊项目:
从桃源请来的“地道的工匠”的现场展示。
来自上海和来自本地的艺术院系师生的创作交流工作坊
专门为“儿童手工”准备的工作坊。
讲座:当代艺术实践与公共艺术教育的挑战—–地方性经验与国际化背景
1 从赫尔辛基的社区营造到甘孜藏区的森林学校
2 深度、艺术、个性化—身在世界艺术节
沙龙:城市记忆与城市叙事再创造的可能性。探讨怎样让老西门进入城市叙事。
1巴黎歌剧院与再创造巴黎故事
2 桃源工的源流神话
主办:常德市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局、常德市旅游局、常德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承办:深圳市壹零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常德市集邮协会
常德市武陵奇石协会
常德市收藏协会
常德市书画收藏家协会
常德市工艺美术交流中心
常德市摄影协会
常德市中房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专业媒体支持:
美术文献、中国艺术现场、VART艺术网、HEIHY艺术网(HEIHY.COM)
“遇见”——老西门艺术节即将开幕
今年的10月18日,主题为“遇见”的“2016老西门艺术节”将在常德著名的老西门街区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带来了电影,音乐和舞蹈,他们与本地艺术家一起为为老西门街区,也为今年的常德国际旅游文化节平添一抹亮色。
“老西门艺术节”是常德老西门文化、旅游和创意综合体街区举办的首个具有跨国界、跨城市、跨艺术界别、综合性的城市艺术节。目的是提升常德城市文化品质,打通在地艺术和当代艺术之间的隔膜,促进本地艺术家和一线城市及国际艺术圈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为市民提供更具国际视野和当代品格的文化消费。
本届艺术节有别开生面的当代艺术展、内容丰富的常德艺术与收藏博览会、获国际大奖的纪录片、国际知名的舞者和音乐人的表演及大量的工作坊和讲座于沙龙活动。艺术节为期6天,展览15天。
1、 展览:在地传统与当代艺术及新策展策略的对话
策展的核心理念:时空边界之间的多元对话和在地艺术内外的语境转移。
本届艺术节最重要的内容是两个展览,一个是在“梦笔生花艺展馆”展出的当代艺术展,其中的主要作品是当代的装置艺术,现成品艺术和文献展示作品。部分作品的内容、素材与话题来自常德的当地藏品、工艺品与匠人现场制作。艺术家们通过对这些现成品进行再设计,再组合,再行为,再消解,利用当代艺术的展示方式和讲述方法把当代艺术所注重的哲学与审美意涵揭示出来。
而最有创新性的是本次展览的整体构思从常规展览以空间为导向,转向以时间为导向的新媒体艺术的欣赏和传播方式。从现实层面考虑,这个策略转换是基于场地的非正规性和三线城市多数观众不太习惯使用美术馆的估计所做一次尝试。整个当代艺术展是以一个当地工匠的独白讲述贯穿,称之为“熊木匠本事”。观众可以通过手机二维码和现场导览手册听到和读到他的独白,同时也能了解每件作品的更详细的内容并可以互动的方式加入评论和转发的传播和在线社区的欣赏活动中来。以时间导向是新媒体艺术在目前的世界流行趋势。这个思路的根据是更强调在地现场的活动、事件和情境的重要性。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在“大千井巷博览馆”展出的本地的艺术和工艺收藏,此外还有集邮和摄影作品。观众可以通过对比体验到传统艺术和工艺制作的庄严与厚重的中庸精神,同时领略当代艺术反讽和多元的激进挑战。本届艺术节策展人杨阡先生在谈到本次艺术节的主题“遇见”时强调在老西门做当代艺术展是希望和在地艺术家、普通百姓交谈,而不是故作高深拒人千里之外。他说:“遇见是把结果交给偶然性决定,只关注当下的一种洒脱和随遇而安的心态。在本次艺术节上我们邀请的艺术家和作品也像是匆匆而来,差一点擦肩而过,却立足站定回望对方的一次人生际遇。我们都知道今天中国社会在空间上被划分为一线到四线城市。在时间上被定格为后现代与前现代的“族群”。而作为策展人,当设想把这些不同时空的物理干涉、人际关系、精神影响放在一起考虑的时候,唯一能够奢望的就是艺术本身具有的持久和莫测的创造潜力,它将为我们打开新的可能性,不管我们称之为‘共生’或者‘碰撞’,‘聚合’或者‘裂变’,其迸射的能量总是会让之前的‘稳态’难以望其项背。”
展览开幕的当天下午将举办一个针对本次艺术节的专题研讨会,各地艺术家和评论家将专门就当代艺术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生态、相互影响和新的可能性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
2、电影:关于常德和湖南历史与现实的记忆与记录
除了展览之外,艺术节还邀请了台湾著名纪录片导演张钊维和他执导并获多项大奖的纪录片《冲天》。《冲天》记录了在抗战期间国军飞行员和亲人和爱人生离死别的三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的一个就发生在常德会战期间。除了张导自己的3部电影外还有2部讲述和记录湖南当下现实的作品,一部《对看》讲的是湘西一个山村小学的学生和北京一所国际学校的学生的故事。另一部《大路朝天》记录了湖南筑路工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3、舞蹈与音乐:空间探索与社区互动
现代舞和音乐是另一个值得期待的部分,享有国际声誉的舞者郭睿和他的法国搭档Lisa带领他们的现代舞团将与老西门的建筑展开一场关于身体与石头的对话。
陶笛演奏家雍雅将带给社区的小朋友一个意外的礼物,宫崎骏等世界著名动画片里,如《千与千寻》、《龙猫》这些脍炙人口的影片的高潮部分,它们相伴的音乐无一例外都使用了陶笛这种乐器。这种乐器的来源是什么,它的独特的音色和演奏上的技巧是什么?以及怎样学习等,雍雅老师都会给出现场的解答,同时也在现场伴随这些影片的片段进行演奏。
4、研讨与沙龙:三线城市在地艺术实践与当代艺术的可能性。
本次艺术节会开设专题研讨会:“在地实践与当代艺术:地方性知识与传统工艺的潜力”。邀请国内外专家就本届艺术节的尝试开展研讨和座谈。话题主要围绕三线城市的在地实践与当代艺术的国际化如何相互影响,鼓励更多的原创和多元的作品和艺术家亮相主流艺术圈等等。
讲座活动,涉及的话题包括2个,探讨怎样在社区营造的过程用开展当代艺术活动与公共艺术教育。国际著名的艺术节旅游攻略及职业艺术家的国际交流经验分享等等。
讲座:当代艺术实践与公共艺术教育的挑战—–地方性经验与国际化背景
1 从赫尔辛基的社区营造到甘孜藏区的森林学校
2 深度、艺术、个性化—身在世界艺术节
沙龙:城市记忆与城市叙事再创造的可能性。探讨怎样让老西门进入城市叙事。
1巴黎歌剧院与再创造巴黎故事
2 桃源工的源流神话
5. 在艺术节期间还有更多工作坊环节与观众见面,包括3个类别,都欢迎市民朋友们报名参加:
从桃源请来的“地道的工匠”的现场展示。
来自上海和来自本地的艺术院系师生的创作交流工作坊
专门为“儿童手工”准备的工作坊。
成为世界知名城市不一定是人口很多,也不一定要面积很大,甚至不需要GDP有多高,有时候一个建筑,一个庭院,一座历史久远的废墟就够了。比如瑞士南部的小城卢加诺(Lugano)那里只有6万人。濒临的马焦磊湖上有一个被旅游手册称作“地球乐园”的地方,即“瑞士陆地最低点”的小岛——布里萨戈(Isole di Brissago)。在那个岛上的植物园充满亚热带风光。与瑞士通常的景致截然不同,这个“地球乐园”的出现是因为一位名叫Antonietta de Saint-Légerd 的女男爵,她在1885年买下了这个岛并开始种植各种“异国风情”的亚热带植物,并邀请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访问和住在这里。正是因为她的任性,卢加诺变成了世界著名的“地球乐园”。
常德老西门因为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和深厚的历史文脉,已经变成代表常德当代城市形象的文化、旅游和创意综合体街区。本届老西门艺术节开启了常德文化艺术新的篇章,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成为世界的“地球乐园”
老西门艺术节电影单元活动时间表
- 《冲天》影展与导演分享会
电影名称:《冲天》
导演:张钊维(台湾)
长度: 100分钟
播映时间:10月18日 19:00 – 20:00
10月19日 15:00 – 16:00
- 《大路朝天》影展
电影名称:《大路朝天》
导演:张赞波
长度:95分钟
播映时间:10月19日 19:00 – 20:00
10月20日 15:00 – 16:00
3.《财富之道》影展
电影名称:《财富之道》
导演:张钊维(台湾)
长度:73分钟
播映时间:10月20日 19:00 – 20:00
10月21日 15:00 – 16:00
4.《对看》影展
电影名称:《对看》
导演:叶云
长度: 146分钟
播映时间:10月21日 19:00 – 20:00
10月22日 15:00 – 16:00
5.《昨日狂想曲》影展
电影名称:《昨日狂想曲》
导演:黎小峰
长度:76分钟
播映时间:10月22日 19:00 – 20:00
10月23日 15:00 – 16:00
老西门艺术节的电影简介与导演介绍
《冲天》影展与导演分享会
电影名称:《冲天》
导演:张钊维(台湾)
长度: 100分钟
播映时间:10月18日 19:00 – 20:00
10月19日 15:00 – 16:00
影片介绍:
《冲天》是第一部从女性视角回顾空军的纪录片,费时一年半制作,横跨中港台三地拍摄,聚焦1937到1945的八年抗战期间中华民国空军,最后一位空战英雄是在常德会战期间牺牲的。但影片却以三位飞行员背后的女性视角,展现她们如何面对战争。三位女性分别是战争初期“四大金刚”之一的刘粹刚夫人许希龄,民初才女林徽因,以及《巨流河》作者齐邦媛。由贾静雯、张艾嘉、蔡灿得三位女星献声代言。全程旁白由“连声音都是戏”的金士杰讲述,带领观众重新体会那个时代的热血与爱情。
导演简介:
张钊维,导演,CNEX视纳华仁基金会创始人之一,CNEX制作总监。清华大学电机系学士、历史研究所硕士,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纪录片硕士。曾任阳光卫视纪录片制作总监、重要作品包括《冲天》、《财富之道》、《向右走、向左走》、《反对者陈独秀─1879-1942》等。
- 《大路朝天》影展
电影名称:《大路朝天》
导演:张赞波
长度:95分钟
播映时间:10月19日 19:00 – 20:00
10月20日 15:00 – 16:00
影片介绍:
湖南的一个普通而平静的村镇,一条等待动工的省级高速公路即将穿过这里。为这条造价高昂的道路,许许多多以修路为业的外地人和各种施工机械潮水般涌向这里,在接下来的三年多的寒来暑往里,他们将扎根于这个陌生的地方获取利益,同时也洒下汗水与血水,甚至可能一不留神失去宝贵的生命。
导演简介:
张赞波,中国独立纪录电影人,2005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毕业,后成立渐近线电影工作室,作品持续关注中国高速发展下的个体尊严与生存境遇。他也是一位自由的非虚构作家,在台湾和大陆出版有非虚构著作。主要作品有《天降》、《恋曲》、《有一种静叫庄严》《红白蓝》等。
3.《财富之道》影展
电影名称:《财富之道》
导演:张钊维(台湾)
长度:73分钟
播映时间:10月20日 19:00 – 20:00
10月21日 15:00 – 16:00
影片介绍:
这是一个商贸与财富挂帅的年代。
2007年初春,中国股市大跌,引起全球股市跟着恐慌。这说明了华人经济的全球化接轨已臻成熟。另一方面,在之后召开的两会里头,民生与贫富差距问题成为议论的焦点;总理温家宝的工作报告当中,以大篇幅着墨环保、三农、教育以及医疗等公共服务的问题。这说明了,在历经二十多年的经济成长之后,华人一方面累积了相当的财富,另一方面,也必须面对财富的分配与社会价值何在的问题。
近二十年来,或者是中国大陆的“黑猫白猫论”,或者是亚洲四小龙的“爱拼才会赢”或“老二哲学”,构成了以英美为首的全球化架构底下,华人透过出口与代工贸易进行财富增长的主要心理动力。而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西方式,甚或美国式的的消费发展观。
与此同时,原本做为经济起飞前提的“小康”或者“均富”理念却逐渐受到忽视,城乡差距拉大、贫富不均、环境受到破坏…;在此状况下,财富的意义、商贸的价值、金钱的归宿,在这二十一世纪的开端,要如何来看待呢?我们如何追溯华人创业致富的历史与文化轨迹呢?
我们熟知,在过去,“士农工商”的格局底下所出现的古代中国庞大内需市场,提供了商人充分发挥的空间。他们发展出繁复的商业技巧与成熟的金融工具,也参与了对文化活动的促进与创造,如晋商与徽商;他们尽管未曾如西方一样自主启动工业革命,以顺利跟西方资本主义接轨,但是古代中国内需市场的商人,在四民定序的架构底下,却不自觉地跟三农乃至自然环境之间保持了经济上以及文化上的动态平衡关系。
但事实上,造成今天华人经济发展的,却是来自另一个比较不被仔细讨论的脉络。千年以来,福建与广州海商早就跟全球市场接轨,他们发挥创意精神,以灵活多变的姿态跟世界不同文明背景的商人往来,以中介者的角色,成为古代世界全球化贸易的要角。他们拥有强大的冒险精神以及开放的视野,跟西方的海外殖民通商与工业革命接轨,进而从东南沿海开枝散叶,将根基散布到东、南两洋。他们拥有虔诚的海神信仰:凡是在妈祖庙所在的地方,就会是历史上的通商口岸、殖民地首府、租界,乃至当代的加工出口区、特区。
这样的历史现实,造就了今天华人资本积累的基础,但同时,是否也造成什么样的困境?对于资源的、对于品牌的、对于农村的、对于生态的?
导演简介:
张钊维,导演,CNEX视纳华仁基金会创始人之一,CNEX制作总监。清华大学电机系学士、历史研究所硕士,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纪录片硕士。曾任阳光卫视纪录片制作总监、重要作品包括《冲天》、《财富之道》、《向右走、向左走》、《反对者陈独秀─1879-1942》等。
4.《对看》影展
电影名称:《对看》
导演:叶云
长度: 146分钟
播映时间:10月21日 19:00 – 20:00
10月22日 15:00 – 16:00
影片介绍:
影片描述生活在湘西深山的父与子,及一个在北京国际学校上学的女孩与母亲的情感故事。导演用镜头亲密地纪录了两个孩子在不同世界的成长经历,聚焦于家庭成员之间尝试情感交流而最终失败的困惑,引出了他们那些没能互相诉说的内心独白。
导演简介:
叶云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自由创作人,从事影像、绘画等创作。纪录短片《对看》入选2012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竞赛单元,2013云之南纪录片影像展。2009年开始拍摄从影像装置发展而来的纪录长片《对看》得到圣丹斯纪录片学会、福特基金会、釜山电影节AND资金支持。该片获得第二世界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入围第十四届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亚洲新浪潮单元等。
5.《昨日狂想曲》影展
电影名称:《昨日狂想曲》
导演:黎小峰
长度:76分钟
播映时间:10月22日 19:00 – 20:00
10月23日 15:00 – 16:00
影片介绍:在中国的喧嚣都市和偏远乡村,如果哪天一辆插着红旗、贴满标语的破车停在您的面前,并以高分贝播放着红色歌曲,您可别以为回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这是“职业雷锋”老刘来了!老刘原本是西藏的一位公务员,十几年来,他抛家弃子,开着一辆红旗飘扬的破车漫游全国,一路宣传雷锋精神,苦心孤诣地要创建共产国际大学。
导演简介:
黎小锋,纪录片导演,现任教于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主要作品有《遍地乌金》、《我最后的秘密》等。曾入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丹麦哥本哈根纪录片电影节等诸多海内外影展并获北京独立影像展纪录片单元最高奖“独立精神”奖、中国独立影像展十佳纪录片等奖项。
策展人的话:
尽管每个艺术节都以凸显和张扬自己的个性,追求迥异的艺术或社会目标为核心诉求。尽管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参与的公众,因为饱受各种感官刺激而对艺术节的期待越来越高以至于用“眺望神迹”来形容都不过分。但是此次2016常德老西门艺术节却选择了一个平平淡淡的主题来表达和讲述,这就是:遇见。
遇见是个太平常,太不经意的事实,就像我们所有的故事都会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一样。不过没有这样平凡的开始,也就没有戏剧性的高潮和匪夷所思的结尾。因此,我们会看中在哪里遇见,和谁相遇。如同沈从文先生在《湘行散记》中所述“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在沅水和澧水上的常德是沈从文先生流连了四分之一个人生的地方,这块土地孕育了他许多相遇和离别的故事。
我们说遇见,而不是用更强硬的概念或者词汇来定义这个艺术节,并非因为我们不愿而是因为我们不能。我们深知当代艺术在今天的世界上所遭遇的问题,与资本主义全球化所遭遇的问题是一样的。一方面,是贫乏和千篇一律。在北京的宋庄看到的,在纽约在伦敦在阿姆斯特丹在柏林在巴黎和威尼斯同样可以看到。无论是话题,形式甚至艺术家都是大同小异的。这种被称之为“大都市中心主义”的当代艺术,作为符号生产体系已经成为靠压榨和窃取地方性的艺术资源和人的劳动而获得名利场霸主地位的宰制机制。而另一方面,它并没有兑现它所声称的,为社会带来启发和推动人类精神成长的目标,而常常是相反让公众更疑惑和疏离当代艺术,同时让艺术家和策展人越发冷漠而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这样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反省“大都市中心主义”的当代艺术还能走多远的问题?以及在具有深厚地域性传统和丰富原创性艺匠资源的地方,当代艺术有何种新的可能性的问题。我们已经看到了全球化在世界各地遭遇激烈抵抗的事实,因为全球化所到之处也许经济和科技会获得增长但社会和传统均遭到破坏。当代艺术如果不希望变成人类的敌人,那么它就必须回归到艺术的根底,不是关注符号生产而是关注交流,合作,共同体的仪式,普通人的参与与创造,总之是让当代艺术能保育我们的社会联系与促进人们的休戚相关。
犹如《星际穿越》的情节,我们周围的世界正在被巨大的流变力量裹挟而行,比如席卷神州大地的城市化。在故事里人们能够期待有英雄一边拯救人类,一边找到新的地球而重建家园如此双重大团圆的结局。但在实际的生活中眺望这样的大叙事和崇拜媒体推荐的文化英雄会让我们想象力瘫痪,让我们忘了阅读身边的城市和乡村,忘了辨认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因此我们回到平淡,回到日常的喜乐和悲苦。因此,在本次艺术节上不邀请耀眼的明星也不会看到各类职业成功者的励志故事。因为当深知在更大的流变力量面前我们的意愿之渺小和易碎之后,我们会对细微的枝节,易逝的片段,损坏的器物,破败的空间,风光不再的境遇或者暧昧不明的习俗往往格外珍视起来,因为那是悬挂我们人生与幻灭的场域。
遇见是把结果交给偶然性决定,只关注当下的一种洒脱和随遇而安的心态。在本次艺术节上我们邀请的艺术家和作品也像是匆匆而来,差一点擦肩而过,却立足站定回望对方的一次人生际遇。我们都知道今天中国社会在空间上被划分为一线到四线城市。在时间上被定格为后现代与前现代的“族群”。而作为策展人,当设想把这些不同时空的物理干涉、人际关系、精神影响放在一起考虑的时候,我唯一能够奢望的就是艺术本身具有的持久和莫测的创造潜力,它将为我们打开新的可能性,不管我们称之为“共生”或者“碰撞”,“聚合”或者“裂变”,其迸射的能量总是会让之前的“稳态”难以望其项背。
感谢常德的艺术家和在地的艺术与民间工艺收藏研究者的慷慨相助,让外来的艺术家和作品得以获得再设计,再组合,再行为,再消解和再遇见的机会。这些合作与交流帮助我们更贴近的了解是什么哺育了屈原、陶潜、刘禹锡、昌耀这些伟大诗人的,只有在《九歌》和《山海经》里才能出现的风物与地灵。
核心理念
时空边界之间的多元对话
在地艺术内外的语境转移
主题诠释
何以“遇见”
常德乃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素有 “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更因大诗人陶渊明的“桃源”而闻名天下。每一位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幼,每每吟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无不摇头晃脑喜上眉梢,因为陶渊明道出了中国人“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梦想。而常德也因此有了某种神秘的宿命,像“桃花源”一样她总是诱人来探秘却又让外来者迷失。不过在今天的观点看,这种魅惑与迷失也许是双重的,就像钱钟书先生奚落他笔下那位流落湖南“三闾大学”的教书先生说的“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相遇,或者走出去,或者走进来。大家照了个面,互相打量。然后问我们想要对方什么?对方想要我们的什么?我们当代人经常生活在这种探秘的冲动与迷失的茫然的“对照”中。只不过没有经过这种多元文化的相互撞击与亲历体验,我们就很难懂得我们真正的自己也很难理解和尊重他者。
遇见什么?首先在常德老西门这个“秘境”——自身就形成了对照,旧窨子屋和新摩天楼,开放的公共空间与围合的旧城市的并峙,旧居民和新业主的和谐共生,本土的资源和外来的智力合作共赢等等——这些都重塑了老西门曾经的空间和文化的品格。
落地在此的公共艺术展示艺术节与活动将通过展览、电影、现场表演、论坛、社区参与,艺术介入的方式,定位更新后老西门的文化基调。分享、交流在地与世界的艺术家经验,并寻求新的合作创造的可能。同时希望通过所有的艺术展示和论坛的活动,探寻老西门所具有的当代艺术平台与载体的特征对于常德在地艺术转型能够提供怎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