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

策展人:冀少峰

Artists:邓箭今、丁乙、方力钧、方少华、景柯文、刘野、卢昊、毛焰、苏新平、王兴伟、王易罡、魏光庆、薛松、杨述、岳敏君、张恩利、周铁海

展览时间:2014年9月6日 ——10月31日

开幕时间:2014年9月6日 16:00

 

“1960”展览是泉空间关于“1960系列展“的首个展览,针对上世纪60年代前后出生的一批艺术家进行研究和梳理,以架上油画作为开篇,汇集了当代最具代表性,最具活力的60年代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手稿。这次展览将由批评家冀少峰担当策展人,展览将涉及到这批艺术家的宏观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及艺术家个人的精神诉求。在风格、样式、交游、师承间,在宏大叙事和个人微观叙事间,集体主义经验与个人经验间,在国家、社会、个人间,在官方与非官方、体制与非体制、地上与地下间,所形成的多种复杂关系。

策展人冀少峰表示:“通过60年代的系列研究展,揭示出革命叙事的背后艺术的自由及人的自由,而对于1960现象的研究已经引起了思想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而1960展览则迈出了对1960现象研究的重要一步,而且这项研究会越来越走向深入。”

关于此次展览,策展人选择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及地域的艺术家参展,来自于广东的邓箭今,用观察者的角度描述了在精神和道德异化的时代,个人的主观意识被扭曲的一种样貌。因此,他的绘画无不透露出“60年代生人”对灵魂和精神重建的时代去意的徊徨的内心写照。生活在上海的丁乙、薛松、周铁海则是三个完全不同的艺术家;丁乙说:“我是不会为了迎合别人的风格而在艺术上做出妥协的,否则就不是我了。”丁乙“固执”的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描绘“十”字,他将重复性的劳作和无意识的心理体验凝结在画布之上,在“十”字表象的背后正是他艺术理念的自觉和他对独立精神的追求,这不仅仅是上海的文化性格的象征,更是“60年代生人”的精神内涵的写照;如果说丁乙注重的是对无意识的心理体验的话,薛松则与其相反,更多的是基于当下文化的现状以及对现实的历史性思考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他将图像和文本进行选择、拆解、焚烧、重组、拼贴、绘制,完成自我意识下的解构与建构,敏感的陈述某种文化状态和生活状态;栗宪庭说周铁海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催化剂”,相比于其他上海艺术家来说,周铁海的表达似乎要更加直白和激烈一些,他的作品总是通过反讽的手段完成对中国当代艺术场景荒谬的解读。王兴伟的绘画也时常表现出反讽的意味,与周铁海不同的是,王兴伟依旧将自己的绘画语言植根于“老式的”、“学院的”写实主义,但他通过画面中图像的观念性重置来完成他的反讽,他用“60年代生人”独特的心理诉求完成了艺术史与现实的双重杂糅,巧妙的将社会所存在的压迫感和“中国的怪诞景观”转换为一部悲伤的喜剧。从东北移居上海的张恩利常常以微妙的薄涂语言来呈现事物本身的“瞬间存在感”,他的作品往往会让人重新加载对一个物体的记忆,张恩利认为绘画和书一样,“是需要去读的”,因而,他的作品总是会在阅读中感受到空间,并总是散发出一股让人刻骨铭心的怀旧感。王易罡的《浅绛系列》是他二十多年艺术面貌较为集中的呈现,他通过图像进行“编码”的方式加以抽象的面貌出现,来陈述他对当下中国的艺术与文化现状的理解与思考。魏光庆的作品通过异质同构的办法强调了历史与现实的细密关联,同时也对传统道德的合法性提出了特有的审视,正如策展人冀少峰在前言中所述的那样,“透过他们的视觉叙事,我们清晰地窥见到一代人心灵的声音,看到一代人精神的肖像,及他们独立的文化立场和对理想和道义的敬重。”而魏光庆正是“他们”中最为重要的一员。杨述的绘画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特立独行,他的画风有异于西南地区其他的艺术家,更倾向于抽象表现主义的风格,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和反思精神。他的绘画总是处在不断的破坏当中,自反俨然成为了他对于绘画的一种态度,从而呈现出60后独有的叛逆感。方少华的作品来源于他对历史符号的精确提炼和对都市化经验的视觉体验。历史的厚重感及都市的浮华的视觉体验戏剧性的在方少华的作品中完成了对接,充满想象的空间语言表达出他对当下社会中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思考。卢昊的作品总是在追求一种“戏剧性”的碰撞,不论是《花鸟虫鱼》还是《北京玩花筒》都是以“戏剧性”的方式去探讨当代社会中的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亚洲都市化过程的实际景观。景柯文时常会从一些老照片中取材,这些老照片恰好契合了他童年的记忆与想像。通过他对老照片进行绘画上的置换完成了一代人对于记忆的现实显影,完成了60后对于新旧时代交替的情感写照。毛焰的观念性肖像绘画一直受人瞩目,他极佳的天赋和手感,使得他的作品充斥着不同于他人的柔软,在肖像画中形、神相融的境界是最为难以体现的,作为68年生人的毛焰不论是体力、精力或是视觉经验上都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恰恰因为这些因素的集合,正好构成了他纯熟的风格和鲜明的观念。苏新平和大多数普通60年所生的人一样,在面对信息全球化的压迫中保持着自我认为必要的距离,而这种距离恰巧成就了他对绘画的理解,在苏新平的绘画中多半像是冥想的结果,时常道出一种本质的终极样态。刘野谈到政治时说,“它比起宇宙根本微不足道,比起人类普通的情感也微不足道”,正是如此,他选择用一种极端个人的稚相延展的绘画方式去勾勒人性中的脆弱、静谧和幻想,在他的画面中那种迷人的结构,时常会给人魅惑的情感以及他个人独特的纯粹呼吸。岳敏君的绘画仿佛就是“戏仿”的代名词,我们很难再找出一位和岳敏君一样始终在复制自我表情的单一面孔,插科打诨背后的忧伤释放着时代最后的余兴,岳敏君不断的在他的画面中书写着嘲弄与不安,用他特别的方式对艺术进行一种不离的守护。去年方力钧在泉空间的开幕展上做了他的个展,陶瓷作品和水墨作品另人眼前一亮。对于他的作品而言,就像我们这块土地上实际的产物。直白的符号和面具,让当代中国人在心理崩溃的边缘散发出最后的虚假幻象,就如同他的作品,像囚笼般的锁住我们的眼神进入脑海中形成思维的定式,用一个60后的态度去惊醒和观察整个社会现象。

泉空间将以年度展览形式,陆续推出60一代的雕塑、装置、影像、图片、水墨,进而确立60一代在当代艺术史中的意义。

 

1960_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