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钟近照

古意的审美追求
The Artistic Pursuit of the Ancient Conception
推介人:郑培凯 RECOMMENDER: ZHENG PEIKAI

第一次看到林海钟的画,就让我想到古远的时代,那些已经逝去的文人雅士,宽衣博带,闲闲步过临湖的小径。微风吹过湖畔,萧疏的枝头萌发淡淡的新绿。空气清新,如清明前后的新茶,淡淡的江南风味,漂浮着一丝难以察觉的苦涩,以及无穷无尽的回甘。画中不经意的笔触,朴拙的构图,飘忽的线条,以及带点稚气的笔墨点染,有一种现代人难以描摹的天真,让我想到了南宋的马和之。
马和之的画风及其意境,现在很少听人说起,但在元明文人画勃兴的时代,却很受推崇。元代夏文彦的《图绘宝鉴》说,马和之“善画人物佛像,山水仿吴装,笔法飘逸,务去华藻,自成一家”。这里说的“吴装”,指唐代画圣吴道子画笔下人物服装的飘逸之感,也就是所谓的“吴带当风”,气韵生动。董其昌曾经评论过马和之学李公麟的《龙眠山庄图》,说他“一转笔作蚂蝗勾,便有出蓝之誉,然如糟已成酒,其味不及矣”。蚂蝗勾,又称“柳叶描”,或者称为“兰叶描”,俞和有诗称赞马和之的独创勾勒笔法:“飘飘墨法恍如兰,指掌烟云色可餐。千载辋川清绝处,流风今属画中看。”认为马和之的笔墨如兰,弥漫了烟云秀色,继承王维的清绝意境。董其昌也觉得马和之的技法极为出色,学李公麟《龙眠山庄图》,青出于蓝,但是韵味反而不及李公麟原作。马和之韵味不及李公麟这个问题很复杂,可以是今不如古、晚不如早的复古主义批评,也可能是临摹不尽如原作的结果,暂且不提。对马和之技法的推崇,肯定马和之画风能够承传古意,却是元明文人画家一致的看法。

厉鹗《南宋院画录》记载马和之画卷,在元明大画家之间流传鉴赏,有黄公望的跋语,说图卷“笔法清润,景致幽深”。后面紧接着梅道人吴镇的题诗:“青松互合若为群,中有高人卧白云。飒飒松风从涧出,萧萧竹色过墙分。闲来欲觅知音伴,睡起还探颂酒人。一段清幽离尘俗,不禁长笛起前濆。”感叹马和之所画的意境“清俊可爱”,难以企及。黄鹤山人王蒙更进一步,由马和之的画,引出一段议论,认为“画家以冲淡胜者为至,若瘦硬严整,则又涉作者气,知音士人所不贵也”。而马和之的画,“以绘事寄情,务脱去铅华艳冶之习,而专为清雅圆融,向来画院一派,至是而为之一洗矣”。文征明一脉相承,接续元明文人画审美追求的主流意旨,批评了南宋画院的名家,说他们的风格“倚于一偏”,有的“荒劲”,有的“秾艳”,总之是没有“清润中和之气”,唯一的例外是马和之,“秀润闲雅,无所不具”,师法的是王维的画风。

林海钟出身于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班的博士,钻研五代北宋山水的“古意”,集中探讨董源、李成、李公麟、苏东坡,出版了《以画体道——论五代北宋四家山水之“古意”》,卓然有成。他认为中国山水画的“古意”真谛,就表现于质朴敦厚,而其精神基础则是人文修养的仁德之道。他对山水画理论的研究,显然也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以李公麟“白画”简朴纯净作为学习的榜样,而有自己发展的技法与面貌。在这个意义上,林海钟追求的意境是李公麟的“古意”,而其艺术形式的展现,却并不完全步趋李公麟,反而更像马和之,即使临摹古人画作,也在艺术诠释上内化了“古意”,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宣和画谱》记李公麟晚年,声名大著,求画人很多,却多为富贵俗人,把他的画当作值钱的珍品,并不能体会画中意境,让他感慨不已,说道:“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情性而已,奈何世人不察,徒欲供玩好耶!”马和之的画,传世并不多,幸而有南宋宫廷欣赏,有元明文人画家赞赏,可以不朽矣。林海钟的画,追求古意而得其真髓,在浮躁的21世纪,恐怕也像苏东坡一样,一肚子不合时宜。

F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