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辑 上苑艺术家专辑(2003年)

学术主持:陈孝信

主题:田世信 李向明 丁方 刘彦 申伟光 刘亚明 奉家丽 李天元 马保中 玲子

新作:吕起宏 朱雅梅 陈孟昕

Issue No. 31(2003)

Theme: Art From Shang Yuan

Academic Host: Chen Xiaoxin

A.T: Tian Shixin, Li Xiangming, Ding Fang, Liu Yan, Shen Weiguang, Liu Yaming, Feng Jiali, Li Tianyuan,  Ma Baozhong, Ling Zi

A.N: Lv Qihong, Zhu Yamei, Chen Meng Xin

31

 

返乡与重建(序)
陈孝信

我赞同这样一种说法:艺术家是历史进步的感性动力。因为在我们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进程中,艺术家们总是作为敏感而理想化的一个群落而存在着的。他们一方面以自己的感性而又诗意、切入当下生活而又洞悉人的心灵深层、关注人文和生态现状而又穿越历史时空的作品(包括艺术行为在内),提示着和表征着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及种种理想的萌动与追求。还应着一句老话:艺术是时代的睛雨表。另一方面.他们又以自己崇尚自由,追求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别七情六欲),昭示着和体现着人的自由价值.以及个体生命的质量、意义。

正是80年代一新潮美术一运动中,中国涌现出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一自由艺术家”(又称为“流浪艺术家一.后又称为’。职业艺术家”)。90年代初,中国又有了第一个享名中外的画家村——圆明园画家村。“第一村”消失之后北京叉先后在多处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了一批自由艺术家群落。而在北京以外的省、市,也陆续地产生了多处画家村(也有称为“创库”的)。北京以及各地自由艺术家的群落分布现象,成了中国艺术体制改革、转轨的一道重要的风景线.也可以说是体制改革、转轨的一种必然。其更深刻的思想背景是人文思想、精英主义在中国社会中的普遍失落、“集体溃败”.使那些有良知的艺术家在短暂的迷惘、犹豫和徘徊之后渴求精神家园的重建,渴求一种新的信仰。于是.返乡——成了一种信仰和精神上的必须。返乡,自然也就成了重建精神家园的同名词。当然还会有其多种理由。

上苑、下苑艺术家群落正是在这个当儿出现了.并发展,壮大了。

上苑和下苑.两村毗连,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村落,位于京北郊,隶属于昌平区兴寿镇。上、下两苑原是西太后的柿子园,依山临水,算得上是风水宝地了。距京城约三四十公里,早就有公路连结,乘班车或开车进城也就半个多小时,交通甚是便利。艺术家住在这里还可以躲开大都市的喧嚣、繁华可以独享一种清静、淡泊与田园生活一般的慢节奏。六七年前,王华祥慧眼独具,瞄准了此地,随后又有申伟光等艺术家进村“安营扎寨”。后来的几年中,陆续有艺术家、批评家、诗人和其他文化人来这里或置地盖房,或租房搞创作,迁徒活动延续至今。一时间,造屋——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一处又一处个性独特的园子起来了.村里的艺术氛围也越来越浓。几年后上苑、下苑声名大震,成了北京艺坛乃至中国艺坛上无人不晓的一个“飞地”(贾方舟语),一个名副其实的艺术家村庄。

2000年5月,由批评家贾方舟、艺术家申伟光联手发起、组织了第一届“上苑艺术家工作室开放展”,出现在展览画册上的有14位艺术家:田世信、邓平祥、李向民、徐忠平、申伟光、刘彦、王华祥、崔宪基、奉家丽、马保中、李天元、魏野、玲子、闫永军等。艺术个性各异,水平平整,令人瞩目。在第一届“开放展”上,还召开了一次具有较大规模的“批评家茶话会”。这次“茶话会”就“上苑艺术家”的创作现状、当代艺术的体制建设、中心与边缘、返乡与重建等话题作了比较深入的研讨。笔者有幸被邀与会.那别具一格的乡村“茶话会”的情景至今难以忘怀。而那节日般的颇具规模和水准的“工作室开放展”也为中国艺术的展览史添上了新的一页。

“工作室开放展”在第一届办完以后,便成了村内的常规展事。后又有了打出村的的艺术展览,又有了系列的出版、宣传规划,又有了艺术家创办的培训基地……上苑、下苑成了当代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由此也可见,“上苑艺术家村庄”这一模式,是没有边界的,甚至不设栅栏,它还会在周边扩延.在远离京郊的其它省区扩延。而它所昭示的自由、自主、独立的艺术精神.以及坚持返乡与重建的一份卓越贡献,都将在当代艺术史册上熠熠生辉;艺术家们疏离主流,疏离中心,疏离城市的种种努力也将成为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一个共同向往。

感谢《美术文献》的同仁和上苑艺术家、批评家朋友,给了我一个这么好的机会,来主持一个有意义的选题。接受选题以后,编辑部和我便对入编的艺术家人选进行了反复的磋商、斟酌,现在奉献给读者的十位优秀艺术家(田世信、李向民、丁方、申伟光、刘彦、奉家丽、李天元、刘亚明、马保中、玲子),还可以包括已入编《美术文献》的王华祥等,作为“上苑艺术家”的一份美术史文献,应说当之无愧。但这份美术史文献并不全面,更不能说是惟一。因为,“上苑艺术家”的队伍一直都处在变化中,现已在编的艺术家的创作面貌也正是调整中,耕耘,收获,再耕耘,再收获,是个无止境的过程。笔者有理由相信,以后一定还会有更全面也更精彩的文献档案问世,本辑文献仅是个开端。

2003年9月18日
于南京·草履书斋

(本文发表于2003年《美术文献》总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