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

2016年8月27日下午三点半,“悟 空——跨媒介实验艺术展”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隆重开幕,现场嘉宾及观众两百余人云集一堂,热闹非凡。此次展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由众多的艺术家围绕各自的主题来进行不同的创作,包括了水墨、西画雕塑 、数字艺术、实验音乐 、行为艺术、 VR虚拟现实 、 摄影装置等众多版块。共同呈现了一场丰富多彩的艺术展览。


《悟空》之“禅壳”参展艺术家:

英水帝江 DEX+楚含进 李元素+田元子 许多余+李可欣 谢泽 李彩廷 米恩嘉 臧嘉 乔闯

《悟空》之“玄墨”参展艺术家:
[圆霖法师]、吴震寰、朱雅梅、聂危谷、孙磊、石荣强、沈沁、范治斌、毕可燕、黄欢、石晓、田卫、屠鸿辉、邵炳凤、张明弘、贾秋玉、李戈晔、张富军、杨春、慕新华、赫涛、林奕溥、赵明洋

《悟空》之“明心见性”参展艺术家:
蔡焕彬、陈迪、杜海军、何伟、谢宏军、潘小荣、周多劲、曾杨、耿德法、胡玲、 张玉坤、谢孝新、杨凯歌、司马列东、连卓奇、房敏、王迪、刘童成、周穗如、先智勇、徐万周、韩超、刘养闻、古月江、耿玉明、刘冰、曹昊、罗伟安、吴广、陈鹏、施海兵、孔梵、谢文明

大合影

开幕现场艺术家大合影


悟•空——个体经验与艺术之为

“悟•空”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实为一种隐喻,它巧借了佛家用语,亦让人联想起讲述九九八十一难的《西游记》。“悟”的前态必定陷于混沌与迷茫;而“空”的另一端则是纷繁聒噪的现实。行进于大千世界之中的艺术家们,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与压力,找到本真的自我往往需要漫长的努力与等待。从这个意义上讲,从“悟”到“空”代表了艺术的修行过程,“悟”是必经之路,“空”才是正果。

展览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命题性,邀请来自全国各地多位艺术家,针对同一主题分享出自己的作品,并在殷庆广、司马列东、乔闯几位策展人的共同推动下以视觉的方式呈现出来。鉴于媒介的殊分在中国艺术史语境下存在某种独特的时序关系,展览于是被归纳为三个单元:第一是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传统水墨介质;第二是油画、水彩、雕塑等融入了西方现代艺术经验的介质;第三是因信息革命而不断涌现与翻新的多媒体介质。需要看到,如此分类并非简单地将话题引向对创作手段或作品风格的探讨,而是要让我们感知这个时代更为普遍性的东西,即身处不同背景下的艺术家与时代的种种遭遇,进而触及“个体经验如何作用于艺术之为”的核心话题。

第一种遭遇体现在时空的维度上,一方面,人们的个体空间变得更为独立了。活在“微”时代的人,微小到足不出户也能知晓天下,然而离了虚拟世界便寸步难行。人们的个体空间也许比之前任何一个时代更为空阔与私密,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好恶联接或屏蔽外部世界。甚至在艺术家看来,拥有一间好的工作室,目的就是让个人与外界得以成功区分开来。另一方面,时间对人的驾驭却更深了,大家依赖网络、依赖种类繁多的娱乐和消费,也同样将日常精力消耗在工作、通勤、教育和因社会规则而产生的种种办事流程之中。杜海军的“城市镜像”系列就是对当代城市时空图景的生动描绘,一栋大楼每一扇窗户中都独自演绎一出“家庭剧”,彼此之间虽近在咫尺却毫无关系。此种情形下,像古人一样花费漫长时光去完成一件独作恐怕只会导致“人格分裂”。空间的私密化与时间的零碎化,促使艺术家将更多精力用于追求表达的简单直截和创作的体系化。这意味着我们若以单件作品的角度去审视创作,许多作品都是不尽完美的,它更像是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一部分艺术家甚至更愿意采取合作的方式,其实是对时空的重新整合以及分工互补。比如从事实验音乐的“英水帝江”组合,就是依据网络平台而建立的地域联系,组员中一些人甚至素未谋面,但这并不影响彼此的沟通,反而让各自的小世界更为从容不迫。

第二种遭遇即是媒介,跨媒介是本次展览的一大特征,媒介作为话题的存在,不仅提示了作品的创作手段,更提示了艺术家对世界的观看方式。在信息闭塞、社会进步缓慢的时代,艺术家观看与学习的媒介,无非是官方展览抑或极为有限的杂志与画刊,他们在有限形式中与单一评判标准下一争高低,只要主题合乎时代脉搏、创作技法更胜他人一筹,就意味着成功,其时媒介往往作为技法的依托而存在,对作品水准的评判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开放和权威的逐渐远去,媒介就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今天的艺术家置身于信息时代包围之中,架上绘画、动画影音、立体装置等等都被作为习以为常的表达媒介,相互之间的借鉴与混搭为创作者提供了杂糅的经验,更成全了具有差异性的精确入微的个体表达。在展览中可以看到,即便是一些运用水墨等传统媒介创作的作品,就像石荣强笔下的花鸟、何伟笔下带有抽象意味的风景、以及一些艺术家笔下的光,也都融入了摄影、影视、数码、平面设计等新的媒介因素。由此可见,审美标准因媒介的交复作用而被极大地拓宽了,归属于不同“趣味共同体”的艺术家们,并不一定需要跟别人比,而是要始终将个体经验下的精确表达作为最重要的参照系,在自身的脉络之上寻求成长与蜕变。

第三种遭遇源于商业社会背景下,艺术家的多面身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迷茫。由商业社会所缔造的艺术市场体制与艺术江湖发挥着巨大作用,许多新晋艺术家既要以生产者的身份熟悉商业规则,又要作为社会活动家经营人际圈层,博得提携与认可,还要保持自己作为独立思考者的身份,面面俱到谈何容易。艺术家原初的创造力极易沾染社会习气而消失得荡然无存。在此种社会条件下,一名艺术家需要找到一种平衡,它既符合生存之道,又不至于迷失自我,因此他们的作品既要有不退步于现实的一面,又要具备多向度延展的可能,以便获得后续的强大生命力。也就是说一件作品可以是“多栖”的,在展厅中是一件纯艺术,在工艺品作坊即变身为衍生品,在动画影视工厂则成为原创视觉元素。展览中可以看到,李元素以3D和平面绘画共同生成的具有东方特征的数字艺术;黄欢那超现实主义题材的宗教绘画,在具备鲜明的个体面貌的同时,也许还蕴含了许多尚未开启的可能性。奋斗中的艺术家多少都会发现自己身上的许多优点与潜能,然而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长久保持一双发现的慧眼与创造的激情,则有赖于真正的独立人格。

个人与时空、媒介、社会的交互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遭遇,在今天共同构成了当代艺术家生存发展的现实环境。现实的确有其“枷锁”的一面,易于让艺术家在束缚中昏睡而失去前行的动力,但同时也有其“拐杖”的一面,可以帮助艺术家获得更多的资源和选择。

能否摆脱束缚并驾驭现实,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判断、勇气、心志、品味等诸多因素。没有任何权威理论能够告诉作为个体的艺术家如何实现艺术的自由,因为后知后觉的理论教条永远也无法面对突如其来的鲜活材料。新的发现必然依靠点点滴滴的努力才能悟得,为了获得个人表达,实践中的参悟必须将个体经验作为最重要的参照标准,并不断敦促艺术家反省自我,提出新的目标。也许当一次次不懈的探索与追问都化作过往烟云,暮然回首,个体的价值才渐渐浮现出来,由“悟”到“空”,在通往理想的那条路上,每一个人必然会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朱墨
2016年8月14日


展览开幕式上先后由总策展人乔闯,《悟空》之“玄墨”单元策展人殷庆广,《悟空》之“明心见性”单元策展人司马列东发言。

《悟空》之“禅壳”

策展人乔闯认为,艺术家以科学技术,衍伸出了“科技艺术”。艺术家可以也被允许利用N种非常规媒介,去呈现出他的新作品实验命题,但别形而上化某种实验媒介,这种你或不同地域小众群体同时递进的“新艺术”,只不过是你们带入大家去换个角度去猎奇世界的“新观察方法或新方式”而已。但我总认为无形态“禅”,该有个有形态的“壳”。这个“壳”中必然会有隐秘的冲撞与运动。试想由内往外撞破会诞生有形态的物质“体”。由外而内的打破那可能会分裂溢出非常态的结果。希望冲撞运动时态的我们,借助多种不同的介质冲撞出一个理想的结果出来。

总策划人乔闯1

总策展人乔闯发言

《禅壳》现场

乔闯(木雕作品)、李彩廷(绘画装置)作品

乔闯(木雕作品)、李彩廷(绘画装置)作品

演奏中的赵元

实验音乐《英水帝江》赵元    即兴尺八演奏

IMG_1501

行为作品《诗 经》许多余+李可欣

《悟空》VR体感互动作品

VR体感互动作品《悟空》Dex+楚含进


《悟空》之“玄墨”

策展人殷庆广认为艺术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始终是属于人的,艺术体现是人文关怀和自然体验。中国古代山水画,从物境美到心境美,再到高度提炼的笔墨美,作为绘画主体的文人,卓越的文化修为及本体意识的高度自觉。为其艺术的精炼奠定基础。

《玄墨》现场3

《玄墨》现场

面对当代艺术语境,诗性化的、悠然自得式生活逐渐缺失,复杂的社会变革、多元的视觉冲击,作为主体意识的绘画者,如何注重内心的感悟和体验?屏蔽繁多的纷扰,放大人的本质力量,从经典的牢笼和新潮的图式中突出重围,树立自己对自然,人及物的终极认识。

《玄墨》现场5

物之繁、理之涵、象心声、墨之迹。此次展览以悟*空为主标题,水墨部分以玄墨为副标题。意在从时间到空间跨度上展现艺术之探究。

《玄墨》现场1

今天传统文人阶层的断革,个人经验在艺术领域的独特体现凸显,学院式的艺术教育、民间原始经验性的传承、职业化的艺术探究,多样化的艺术成长之路,水墨作为生化之源,如何消解传统、解构当下、融合东西方理念,在个人悟性下,呈现出时间与地理空间上的契合。水墨的向心力,多层次的实践探寻,给我们更多的可能性。展览面对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作品展示,深层次挖掘个体水墨经验给我们启迪。在全球化的当下,呈现出我们水墨的独特魅力。

《玄墨》现场


《悟空》之“明心见性”

策展人司马列东说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明心见性”中的心指的不是我们身体中的心脏。这个心范围极广,三千大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等等凡用语言表达的事物都在心中。这个心,这个体性,或者经上常说的“觉性”与佛成就的心性平等。凡夫与佛只有此心迷悟之间的差别。

策展人司马列东在发言

策展人司马列东现场发言

所谓见性,并不是用眼睛去看见什么东西,而是心地法眼亲切深彻的体会与神领。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故明心见性,乃于打破妄知妄见,狂心息处,身心消殒时,彻见真性也。从绘画上来说,“悟 空”在创作观念上,追求的是“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即一方面要求以物为主,以心服从于物;另一方面又要求以心为主,用心去驾驭物。

参展艺术家杜海军作品

杜海军作品

我们对于本体(终极存在)有两个知识,一种是分别知构成的“可知的知识”,是关于本体的知识,另一种是般若直观下呈现的知识,是“不可知的知识”,这不是关于本体的知识,毋宁说是主客相对之上的境界。大家都已知道禅宗是讲‘悟’或‘开悟’的。在艺术领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所谓‘悟’作一个比较明晰而通彻的剖析。“悟 空”追求的是 “心游物外”、“物我为一”的一种精神境界。为了达到这种神游的境界,作为艺术作品就不能局限于对形象的具体的某一个特定时间的再现,而是要求艺术家经过主观的提炼、概括与取舍,融合自己对自然物象的印象和感悟,对其作一种抒写性形象塑造,精心经营画面形式来传达某种意境。这是一种与自然处宇宙相通相融的“天人合一”宇宙观。所以艺术家根据自己本性及对世界、社会、生活等等的认知,从某一点来表达自我的内心。

参展艺术家胡玲作品

胡玲作品

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任何一种文化血脉与模式都面临着时代的挑战与更新、面临着新的科技文明之下的文化冲突与整合。但不论怎样,这些新的媒介和表现对象它是艺术家内心文化精神、审美心理对于异质艺术内核的“我化”与“转换”。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这次参展的艺术家对“悟 空”这一主题有着不同对象的表达,不论是一花一木还是一山一水或者城市景观,无不是艺术家在修自己内心里的禅。

耿德法、曾杨作品

耿德法、曾杨作品


展览时间:

2016-08-27 – 2016-09-02

开幕时间:

2016-08-27 15:30

展览城市:

上海 – 上海

展览地点: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策 展 人:

殷庆广 司马列东 乔闯

主办单位:

南京巨阵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重庆东兴艺术机构

展览备注:

特别支持:玛狮工程机械(合肥)有限公司 南京绘唐标识标牌有限公司 南京高大师啤酒有限公司 精神食粮
总策划:乔闯
特邀学术:朱墨
媒体支持:雅昌艺术网 Technode 动点科技 VR部落 青瞳视觉 东方早报 文汇报 虹口电视台 宝藏网 艺术人文 中国艺术品网 卓克艺术网 华夏收藏网 ARTLINKART 中国文化艺术网 中国文艺网 星尚频道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2016年9月2日。欢迎大家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