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美术文献》二十年集评

皮道坚:“圆满”意味着封闭;“残缺”不残,“开放”之谓也。

贾方舟:《美术文献》的文献价值在20年进程中尽显无疑。

彭德:《美术文献》是当代艺术家的阵地,前卫批评家的平台,先锋策展人的营垒。

殷双喜:在1989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环境中,《美术文献》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它连续而清晰地刊发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和评论,特别是青年艺术家的持续推出,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写作,有了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库。      

王璜生:《美术文献》致力于批评文本、美术图像、艺术学与社会学的当代文献建构,坚持就是胜利。

傅中望:《美术文献》杂志关注当代艺术创作理论与实践,扮演了“镜子”与“窗口”的角色,它映鉴了当代艺术的推进历程,亦承载了杂志编辑出版人的喜悦与反思、以其独特的办刋风格,赢得了艺术界的持续关注。

鲁虹: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少有当代艺术期刊的时候,《美术文献》的出现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    

冀少峰:《美术文献》记录了历史,也创造了历史,它是当代艺术不断前行的见证人。

杨小彦:积二十年之功,《美术文献》以其先锋的态度、敏锐的触角、客观的展现、专题的手法,成为报道中国艺术界创作与潮流的前沿期刊!希望能继续!我们期盼着!

孙振华:《美术文献》,关注当下,保存历史,创造未来。

顾振清:批判日常经验,构建艺术语境,Hold住本真生活。

李旭:《美术文献》的二十年,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演进历程,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文本和视觉档案,给未来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最生动、最富时代特征的参考,其独特的文本梳理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王开元:《美术文献》二十年来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为中国当代艺术积累文献资料,以文献的意义进入中国当代艺术史。

唐克扬:艺术是常为新的,但是《美术文献》赋予了艺术生命“过去”的维度和沉着的力量。《美术文献》立足于集体生命的厚度,放眼向未来。

鲍栋:20年来,《美术文献》以独特的专题方式参与在当代中国艺术的成长中,不仅见证了艺术史,更已成为艺术史的一部分。

孙冬冬:《美术文献》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扮演过重要的作用,她一直坚持与年轻的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为友,向年轻的从业者敞开自己的学术胸襟,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具有丰富性面貌的中国当代艺术实践。

付晓东:前瞻性,时代性,活跃话题的纪录性和参与性,一直是《美术文献》多年来不断保持的姿态,我们怀揣这个时代的局限也忠实地沉淀下了时代的探索,跟随潮流的脉动与线索,变化是唯一不变的选题。

严舒黎:回望过去,《美术文献》已成为我成长中连骨带肉的一部分。虽然从开始到现在,它都并不完美,但它身上被创始者所赋予且为后来者所延续的理想主义,始终是它的力量所在。

刘明:《美术文献》对我而言,是工作、责任、实践,对当代艺术而言,它的意义是延续,是活着。


石虎推介词(皮道坚手稿,1995年)

范迪安致刘明信件(1997年)

海日汗推介词(贾方舟手稿,1995年)

《美术文献》总第89期封面 ( 2014年)

《美术文献》总第51期封面(2008年)

《美术文献》总第27期封面(2002年)

《美术文献》总第7期封面(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