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项目 | 虚拟免疫计划——从武汉到武汉
展期:2021.10.10 14:30—16:30
地点:美术文献艺术中心
策展人:程然
出品人:刘明
“虚拟免疫计划——从武汉到武汉”艺术项目将于2021年10月10日在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实施,项目分为跨界对谈与作品体验两个环节。我们邀请项目发起人王偲丞与科学顾问、生物学家方成池、艺术家郑达、策展人程然一同探讨后疫情时代武汉艺术现状、科学与艺术发展等话题。现场将呈现数字艺术作品《虚拟免疫计划》,并提供3D建模游戏供观众体验。
2021年初,王偲丞邀请中国科学研究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单超博士、中国科学研究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方成池博士和熊枫、Nick Bentz、顾诗敏、叶利森参与创作了数字艺术作品《虚拟免疫计划》。创作灵感来源于“协同演化”这一生物学概念,作品对细胞、新冠病毒和mRNA疫苗等生物有机体结构和疫苗制备手段进行了艺术化转换。作为项目发起人,王偲丞在过去一年中辗转于 “武汉-上海-纽约-上海”,不同地域的长时间隔离体验使他开始思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他试图以创作发声并回馈社会。作品还将尝试依托于NFT区块链平台进行售卖,收益将捐助到公益项目中。艺术项目《虚拟免疫计划》在多地巡回展示并邀请当地嘉宾展开不同主题的跨界对谈(时代美术馆, 2021.8.20, 成都; UCCA Edge, 2021.9.19, 上海…),科普与公共教育职能被王偲丞视为此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武汉到武汉,我们和每一个途径的地域对话,再回到原点。
动态模型
作品场景
对谈者
方成池,生物学家,1984年出生于湖北武汉,毕业和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重点实验室;芝加哥大学,生态与进化系,访问学者;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博士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学,博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士。主要研究方向结合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转录组,甲基化组,组蛋白修饰,Chip-seq, Clip-seq,三维基因组学等方法解析基因的起源、进化及其作用功能等。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论文广泛发表于Epigenomics、DNA Res、Cells等重要学术期刊。
郑达,艺术家,1979年生于湖北恩施,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低科技艺术实验室”(Low Tech Art Lab)创立者,作品获得英国 “The 2017 Lumen Prize” 互动艺术大奖,“2018 第三届王式廓奖”艺术奖得主。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艺术系访问学者和韩国首尔 CPI 研究员。艺术工作聚焦于艺术与科学的跨媒体互动艺术,其创作轨迹焦距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交错点的探索和实践,包括游戏艺术、互动艺术、机械装置、媒体剧场等。创立的“低科技艺术实验室”专注于当下媒体文化和跨学科的融合,基于电子虚拟环境的艺术实验,探索光与运动的交互、机器视觉系统的算法美学,以及可计算媒介的装置艺术的感知系统。
程然,策展人,1986年生于湖北武汉,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自由策展小组RS_PROJECTS发起人。RS_PROJECTS是由程然与沈乾石在2013年创立的针对武汉地区的自由策展小组,目前主要探讨本区与不同城市间的当代艺术生态区隔。RS_PROJECTS不设立与一般机构类似的传统商业空间,而主要依据策划中的实验项目实际需求在武汉当地选取活动地点。
王偲丞,艺术家,1992年出生于武汉,毕业于马里兰艺术学院,先后工作、居住于武汉、纽约和上海。艺术实践涉及绘画、装置、行为和新媒体等。在王偲丞的艺术实践中,艺术家通过对不同媒介的诗意化表达表现他对生命捉摸不定、流动的体验和理解,利用艺术作品讨论故土与他乡之间的私人、文化、历史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试图展示其所处的动态变化的社会如何塑造他自己。
《虚拟免疫计划》创作团队
总策划:王偲丞
数字技术:熊枫 (建筑师,虚拟建模师,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硕士毕业于米兰理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顾诗敏(技术艺术家/游戏设计师,研究生毕业与纽约大学整合数字媒体专业);叶利森(三维动态设计师,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声音:Nicholas Bentz(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就读于布朗大学音乐与多媒体作曲系博士项目,USC Thornton School of Music,作曲研究生;Peabody Conservatory,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小提琴演奏研究生,作曲和小提琴演奏学士学位)
科学顾问:单超(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虫媒病毒疾病和疫苗学科组长);方成池(毕业和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