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期 年青一代专辑(2006年)
学术主持:皮力
主题:刘韡 郑国谷 龚剑 蒋志 储云 唐骁 李景湖 陈晓云
新作:陈文令 胡向东 刘滨 陈蕾蕾 陈飞 朱端振 杨述 袁文彬
Issue No. 42(2006)
Theme: Young Generation 1
Academic Host: Pi Li
A.T: Liuwei, Zheng Guogu, Gong Jian, Jiang Zhi, Cu Yun, Tang Xiao, Li Jinghu, Chen Xiaoyun
A.N: Chen Wenling, Hu Xiangdong, Liu Bin, Chen Leilei, Chen Fei , Zhu Duanzhen, Yang Shu, Yuan Wenbin
年轻一代专辑(解说词)
皮力
进入2000年以后,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逐渐被社会和主流艺术形态所接受以及国内和国际艺术市场的火爆发展,年轻艺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一直关注的问题。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美术界,同时也出现在音乐、电影和文学等领域。虽然纯粹以年龄为定义方式来归纳艺术家多少是有些懒惰和取巧的嫌疑,但是中国年青一代的艺术家在艺术领域确实表现出某些新的特征。勾勒70年代到80年代出生的这些艺术家的主要语言特征和特点是本期《美术文献》的一个尝试。这批艺术家的登场,大部分都和邱志杰策划的《后感性:异型与妄想(2001)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展览层面上说,近年来顾振清、朱其、房方对这些领域都有所及,由于学术展览和商业展览性质的不同,他们分别将年青一代的艺术归结为“酷”、“青春”和“卡通”等风格特征。事实上,年青一代艺术家的特性其重点应该不在于风格和面貌,而在于其对现实的关系和策略,因此不同于以往的工作,本期《美术文献》对于年青艺术家的归纳和整理将着重于语言和创作方法论方面的梳理。
现实:重要的不是态度
现实在这些年青艺术家身上就是现实。和以往的艺术家不一样,他们的作品对现实往往不做评价。他们只是或直接或曲折地呈现它们。对于他们来说,现实是生活的必然。他们不是要改变这种必然,而是用这种必然的材料对现实进行改装,通过让现实“异样”来呈现自己的观念。对于这些年青的艺术家来说,他们对待现实的态度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一种条件的反射。它意味着自然地面对现实给予的一切,将现实直接转换为作品,不再强调以往艺术中普遍存在的态度、判断、道德以及相关的转换。他们的作品就是艺术家在面对不同文化、商业和日常生活现实时所做出的直接的反应。它们意味着在新的形式下,艺术家对现实的一种担待和承受。
诗意与胡闹
因为年青一代的创作不是对现实的一种态度,而是跟现实的一科关系,所以在他们身上往往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特征:诗意与胡闹。诗意是通过幻想让一切变得美好起来,胡闹则是用恶作剧让一切难以接受,并且在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一个中间地带。诗意与胡闹并非分离,在同一类艺术家身上往往同时存在着。诗意与胡闹都是对现实的改装:前者是在视觉层面的幻想,后者是对日常生活规则的调戏,两者都是基于要将“齐常化”的日常生活“异常化”的强烈欲望,而实现这种欲望的是具有勇气的想像力。
谈判专家与拆弹高手
如果将创作定义为和现实的一种关系,那么他们就必然要和现实“互动”,而不是站在一边对现实指手划脚。在这个背景下,年青艺术家一方面显示出特有的狡猾:他们跟策划人谈判、跟美术馆谈判,跟城市谈判,把那些疯狂的胡闹强加在展览、美术馆和城市中;另一方面,面对齐常化的日常生活,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见佛杀佛,见魔斩魔”,通过局部拆除日常生活的规则,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一切变得“如己所愿”(如储云)。无论是谈判专家还是拆弹高手,他们的对象都不是现实生活的表象,而是现实生活的规则。只有通过谈判和拆除,日常生活的规则才会出现例外,只有出现了例外,一切才会有意思,艺术也才会有点意义。
风格和策略
和当代艺术的“销售冠军们”相比,在年青艺术家的字典中,似乎没有“风格”这个词。与之相关的是,他们希望成为“孤魂野鬼”(郑国谷)或者“把一切都搞砸了”(刘韡)。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是观念的连接,而不是某种符号和语言的重复,他们甚至故意颠覆这种风格的一致性。风格是一种托词和惰性,它们方便人们推销和识别。年青艺术家们不相信风格,但是相信策略。策略是面对体制与资本的一种回应,条件不同了,策略也就变了,策略变了,观念和方法也就变了。风格和策略的区别就像是表演艺术和真人秀的区别。其实,说他们的作品是对现实的一场模仿秀倒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本期《美术文献》的选择并非具备普遍性,但是多少具有典型性,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显示这些二十岁到四十多岁的艺术家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特殊的个性及其不间断的发展。他们的创作独立于那些无可避免的全球化艺术市场,肤浅的主题化国家展览以及在某些双年展上常见的所谓的国际性艺术之外。他们的作品在他们所面对的现实与采取的策略之间具有惊人的同步性,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年青艺术家在当下复杂的城市和社会环境中的风险和境遇。他们的风格体现了不同的艺术语言和年龄特征。这似乎意味着他们贯通了艺术、现实和自我之间的关系。和以往的艺术家相比,他们的艺术不仅是对抗,同时也是一种连接和沟通。
2006年7月于北京
(本文发表于2006年《美术文献》总第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