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社会——测绘未来”及“山水社会——民间传记”
展览于2016年9月28日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开幕。提起“山水”,人们联想到的已不再只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大山、大水、田园风光;“山水”已然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天人合一的东方人文主义和谐精神。此次展览,从“测绘未来”以及“民间传记”两个不同的维度阐述“山水”精神。其中“山水社会——测绘未来”曾作为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官方平行展项目之一亮相威尼斯,以“山水”的意境、对于城市化的反思,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呼应该届威双“全世界的未来”之主题;新增板块“山水社会——民间传记”则从乡村重建的艺术实践,“山水意境”的创意改造,重构未来“乌托邦”等多方面,展现当下对于“山水”精神的当代实践。
现场通过直播镜头将观众带至一公里以外的世纪公园,艺术家杨千正用脚步“绘制”其作品《行走山水》,并一路向开幕现场走来,同时用运动app记录行走路线,最终呈现作品。
谭盾团队以《水乐堂•天顶上的一滴水》献礼山水
现场表演 流传六百多年、面临失传的汉族民间舞蹈二鬼摔跤(许村名俗)
开幕仪式于别具未来感的喜玛拉雅中心无极场举办,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李龙雨,上海证大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斌,山水社会展览发起人、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邓晓贤,山水社会策展人王纯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艺术家杨千在开幕式现场以直播方式呈现其作品《行走山水》,谭盾团队以《水乐堂•天顶上的一滴水》献礼山水,开幕式还呈现了来自许村的、流传至今600多年的二鬼摔跤名俗表演。
上海证大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斌
山水社会展览发起人、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
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邓晓贤
山水社会策展人王纯杰 介绍策展历程,以及新增板块“民间传记”的由来
李龙雨馆长在开幕发言中提到“山水不单单是一种艺术体裁或形式,更是一处结合了未来主义追求的乌托邦,亦是一场美学及人文主义的叙述与辩论。”
戴志康先生作为展览的发起人表示:“山水社会”的普世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在未来将超越城市与乡村的界限,为所有中国人共同分享,还在于它将属于全世界。而我们思考的基点,也不仅限于中国的现实问题与传统精神资源的创造性重生,而是还会在全球化语境下落实到对“山水”的意境与城市化的反思、可持续发展与全世界的未来的探讨上去。希望将它演变为一场21世纪的从中国波及全世界的新文化生活运动,让更多的人“Enjoy life,enjoy art”。
山水社会策展人王纯杰先生讲述了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对于“山水”话题长久以来的探讨,本次展览策展历程,以及新增板块“民间传记”的由来:人类的“家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是当今重要社会议题。如何修复“家园”,构建理想“桃源”激发了艺术家们、建筑师们无穷想象和激情。艺术家并不仅只在自己画室里创作,而更可贵的是从各自的角度,运用艺术介入社会生活,发挥个人能量推动社会实验。“山水社会——民间传记”展览从乡村、城市和艺术创意领域这三个空间,呈现艺术家、建筑师们的思考和创造。
直击展览现场
重构乌托邦 建筑板块(策展人:野城)
戴志康,陈伯冲,《山水社会》,视频,2014
展览由影像、摄影、水墨、装置、文献等不同的媒介呈现,近百位国内外艺术家动静结合,带来丰富的互动体验。
“测绘未来”由“桃源历史之境”、“蜕变现实之境”及“山水社会未来之境”三部分构成:从谢时臣、何海霞描绘的山水古时之境,发展到杨泳梁、王南溟和袁顺等提出的问题之境时,马岩松、陈伯冲又以建筑的方式提出带有山水文人情怀的解决之道,该板块在一个连贯的时间脉络中呈现宁静致远的古时之境、失去思想引力的繁杂欲望之境、建筑师寻找诗意美学的未来之境;通过古时桃源之境、蜕变现实之境及山水社会未来之境三板块呈现,在威尼斯展出期间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关注和报道。
继威尼斯之后,策展团队持续着对于“山水社会”的探索和研究。重新审视、反观当下的社会景观,我们是否正在丢失或者自我抛弃自己的山水家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在逐渐的消失,而消失的不仅只是那山、那水,更是那群人,这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乡村的解体,随之而来的是失去家园的精神危机。基于此,策展人在原有展览基础上衍生出“山水社会-民间传记”,新增板块邀请的艺术家,诸多通过其身体力行的乡村实践,以艺术介入乡村。
渠岩的《许村计划》立体呈现了他10多年来对许村的艺术实践。他说:“许村计划并非只是对一个乡村艺术事件的记录和整理,……而是借此探讨中国乡村在社会巨变中所承受的震荡和出路。” 他提出了“艺术推动村落复兴与乡村修复”的理论与实践,其中包含了艺术家与当地政府、基层乡村干部以及村民之间复杂和积极的互动关系。
渠岩,许村计划-祖灵的居所(当代祠堂),建筑设计,尺寸可变,2016
如果说许村是一场由外入内的乡村建设,那么石节子村则是一场由村民自发的艺术改造计划。它位于北纬34’54,东经105’40,中国的西北,甘肃省东南,天水市秦安县之北5公里处,属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干旱地区,这个不超过13户人家的村子成了一座美术馆。艺术家靳勒是土生土长的石节子人,于2008年被村民选为村长,把整个村庄作为一个美术馆,通过每年做一些艺术活动,邀请国内外艺术家、戏剧表演家等根据石节子当地的风土人情,让村民和艺术家一起改造村庄。他说:“让城市了解村庄,让村民了解世界。让更多的人来进入村庄,关注艺术,艺术让村庄更美好。”
渠岩和靳勒是从宏观角度用艺术介入乡村,而王林、陈启基、高蕾则是通过教学互动的工作营形式,从“记忆”出发,让学生选择性的收集家庭老照片,叙述家庭故事。面对多元化的当下现场,李一凡的《乡村档案》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了一个非常接近最大平均值的中国西部乡村样本,以最客观的态度通过对这个样本的原始纪录,试图展现中国西部农村社会的最大共性。张小涛的《迷雾》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动物在田园风光的江边建十里钢城的神话奇迹,其间的战争,对死亡的恐惧和挣扎。借由“动物剧场”的寓言来隐射人类在物质主义进程中的徒劳、无知、狂妄与荒诞。杨千的《行走山水》系列则借用当下时兴的运动软件,记录他每天运动行走的路线,通过脚步丈量“山水”。邹操的《游于心》、《看见思考的光》、《非有非无》等借助当代科技手段和观众互动,以当代艺术的形式手段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空无”观念推进至更为广阔的层面。冰逸、蓝正辉、秦风、张明明等艺术家则用水墨致敬“山水”景观社会,呼应中国经典大师谢时臣、张大千、何海霞、丰子恺、古元等大师的经典山水作品。谭盾、李博等用声音的方式,表达古典与现代的“山水”情怀。
邹操 《非有非无》 借助当代科技手段和观众互动
“民间传记”展览另设立建筑单元:“重构乌托邦”,野城策展,邀请国内外年青建筑师,以新生代的力量发出对乌托邦城市和未来建筑的思考。他们有的着眼于对未来城市形态的探索,有的对城市系统提出新的模式,有的对建筑的建构提出新的方法,有的对社区和人居生活提出新的畅想,有的通过绘画展现一个个乌托邦城市和建筑的图景……在喧嚣的大建设时代背景之下,这样的思考难能可贵。野城说:希望把这些具有乌托邦幻想精神的建筑师的思考和实践集中展现出来,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展览激起更多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明的价值体系,是以传宗接代使血脉不断延续,并在此之上建构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体系。“山水”话题则以艺术之名体现了这样一个嫁接。对于“山水”的探索一直是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所持久关注的。从2012年“生态艺论”展览对因急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呈现,到2013年“意象”建筑板块对山水建筑的展示,再到马拉喀什双年展上对于“吾乡吾土”的反思、以及柏林“高山流水”对未来城市的展望,美术馆一直让艺术发声,让艺术观照过去、现实和未来。此次,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把“山水社会”的课题探究,带到威尼斯双年展,又回到国内,进行国内四站巡展。希望通过对“山水”话题的不断深入讨论,可以引起更多对中国现状的关注,以山水艺术测绘未来。
开幕论坛
开幕当天,以“城市的文化维度:当下与传统”为主题展开论坛讨论。
当一种城市理论增加了它的多元化维度之后,城市与传统之间的关系值得被商讨的话题性就体现出来了。如何讨论城市和以往作为单线发展的城市模式发生了分化,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重新讨论的对象。也就是说,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如何沟通和衔接,这更成为文化学、人类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