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绍基《平面隧道》 装置:蚕丝 100cm×100cm 2011—2012年
梁绍基的《平面隧道》:恍惚的蚕银色
Liang Shaoji’ S Planar Tunnel: Dreamy Silk Silver
推介人:夏可君 RECOMMENDER: XIA KEJUN
如何让自然物成为艺术品?或者说艺术品如何接纳自然物?人造物如此制作,自然物却不假人手。一旦自然物成为艺术品的核心部分,不假人手的作品,乃是生成为新的礼物:这是让自然在人手上重新生成为礼物,既非人为的艺术品,也非纯然的自然物,而是作为礼物给予出来。让自然成为现成品,尽管日本物派由此发明,但还是过于走向了空间场域建构。
梁绍基一直在养蚕,通过彻底展开蚕虫生长的“词法”“句法”与“时态”,梁绍基耐心细致地建构出了一套作为礼物的语言,一套自然虚薄的面纱,一种蚕思的艺术。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梁绍基形成了自己的“六法”:(1)通过与自然的互动,重建天人合一的感应关系。(2)用生命感知的冥想——“我是一条蚕”,达到一种庄子所言的齐物状态。(3)在蚕虫的自然性与禅意的偶发性之间建立联系,以达到蚕丝——蚕思——禅诗三者的合一。(4)通过科学的养蚕培植过程,以达到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这也是理性与偶发的结合,用艺术的眼光观照科学,用生命的眼光看待艺术。(5)在艺术观照自然的同时,也是让自然返照自身,显露自然面纱的同时也呵护这层虚薄的面纱。(6)以蚕虫的微观观照世界的宏观,以小见大,实入虚出,建构出一个云意无尽的“虚托邦”。梁绍基以蚕虫的繁殖启发一种艺术之思,蚕之思,乃是让艺术重新返回自然,这也是人类的归家与返乡情结。
而最早打动梁绍基做出蚕丝作品的就是:当他把蚕萤钉到装置上的大幅丝布上去时,他突然感觉到丝布上的干萤似在薄明虚境之中蠕动,有着“恍兮惚兮,物在其中”的模糊之美。梁绍基一直在捕获这种模糊之美,这种恍惚飘荡的虚薄之美也融入了云端之意。
以至于艺术家做出了《平面隧道》的平面作品:蚕丝缠绕为一个柔软如月的圆环平面抽象画,中间空心,一缕缕丝线宛若月光的自身编织,这蚕丝如此优美,有着玉质的触感,似乎是天上的月亮映照在人世的投影,或就是月光织就的羽衣,是这个文化不老肌肤的诗意梦想。
而其圆形交叠着方形,暗合着“天圆地方”的交感宇宙观,是时空倒转的梦幻之衣。“平面隧道”的四维时空,来自于马王堆出土的极薄的“素丝蝉衣”的启迪,以获得“虚透”的无穷深远感,穿透历史与当下,也穿透宇宙时空。
面临极简主义的挑战,艺术家实际上以蚕丝重建了平面抽象绘画与现成品之间的虚薄关系,看似抽象绘画,但实际上并没有人为性,只是把蚕丝作为自然物带入到平面上,只有轻微的赋形,保持了自然的处女性,让自然来为,但又打开平面的无维度的空无性,这是西方抽象绘画不可梦见的虚薄艺术,恍惚之美。
梁绍基《平面隧道》 装置:蚕丝 100cm×100cm 2011—2012年
本文发表于《美术文献》2016年第1-2期 总第111-1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