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图片20160108141116_副本

破冰·时代首届当代水墨全国巡展

展期:2015年12月31日—2016月1月31日
地点:上上美术馆

当前世界经济低位复苏、分化明显,全球金融风险累积、贸易增幅受限,艺术品市场也无法置身事外而被笼罩在经济寒冬的阴云之下,处于低潮调整之际,微拍全球逆势挺身,怀着对于艺术追梦者的支持及对中国青年艺术家未来的关注,举办《破冰时代》—当代水墨全国巡展,希望用自身的力量为艺术追梦者助力,用自己的行动为艺术追梦者破冰挺进。“破冰时代”首届当代水墨全国巡展活动由《微拍全球》主办,朱小钧先生担任策展人,将在北京山东上海广州等地举办系列展览活动,并通过网络投票选送优秀青年艺术家择优参加台北艺博会 艺术厦门 艺术北京等大型博览会。首展即将于2015年12月31日下午三点在北京上上美术馆开幕,届时将邀请各界嘉宾莅临指导,一起共聚雅事。
我们的宗旨是:营造灿烂多姿的今天,酝酿强势辉煌的明天。因此,“破冰.时代”项目计划的推出,展示了微拍全球团队深谋远虑的战略决策和坚韧不拔的进取信心。未来微拍全球还将会推出“破冰时代”当代油画全国巡展,“破冰时代”当代雕塑全国巡展,“破冰时代”影像全国巡展,“破冰时代”装置全国巡展,“破冰时代”行为艺术全国巡展,微拍全球力图打破当下僵化的人才挖掘扶持机制和经济寒冬的市场环境而专门为中青年优秀艺术家打造的一个具有开放多元性、公益性艺术博弈和展示平台。

破冰2016
“破冰”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破冰船破碎水面冰层,开拓航道,保障舰船进出冰封港口,或引导其在冰区航行。对于船来说,“破冰”的意义在于开辟路径,不断前行;对于人,“破冰”则是一种开拓精神,一种不满足于现状,勇于革新陈规、打破束缚的状态。
在水墨领域,我们应该感谢这个时代,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终于有能力看清自己的局限,在偏狭和短视中“破冰”。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开始践行一种理性、向上,既追求充沛的思想与情感,又积极进入当下的创作态度:在传统文脉中承继,在现实生活里创新,我们今天用“破冰”来定义新一代的艺术创新,他们所呈现出的“东方精神”,也是“笔墨当随时代”在当下所显现的艺术景观。
“破冰”传统:丹青际会百年间
水墨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大宗,根基深厚,延宕千年。其“破冰”变革总是与时局变化紧密相关。19世纪中后期,中外交集骤然加速,战火中的中国,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出现重大危机,救亡、变革与启蒙的时代潮流也呼唤文化阶层的“破冰”。于是,诸多先贤竞相留学海外——西学欧美,东进日本。全新的艺术观念被激发,科学的透视技法被引入,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黄宾虹……这些“破冰者”的聚合与融通,于20世纪早期形成水墨革故鼎新的先锋战队,发起中国画的改造思潮,开始与中国画庞大的保守派势力形成对抗,在不同方向和风格的探索中,生发出“老传统”之后的“新传统”。
20世纪中叶,新中国建立起新的文化机制,彼时文化制度对传统趣味的“破冰”,带来了全面的中国画改造,对这个国家的红色赞美和颂扬,成为了中国画主题性创作的主流:传统在风格上重组,技法在形式中创新。
1980年代是中国巨变的开始。“改革开放”被形容为摧裂冰山的“春风”,各种文化新思潮的涌现,带来如火如荼的现代主义美朮运动。一夜之间,以艺术的名义,中国被赋予了某种苏醒的承诺。在这场以“85美朮新潮”为名的运动中,艺术家关心的并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艺术所能弘扬的人的价值。这次名副其实的“破冰之旅”,是一场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新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形式星火燎原,中国从此形成了新的美术面貌和格局。1985年的《国画新作邀请展》,力图展现中国画的“创新”,并反思对传统是汲取还是抵制。彼时的“破冰”,既要解放思想,又要明辨是非。1990年代以来,当代水墨创作与国内文化思潮形成更加密切的互动,“实验水墨”、“抽象水墨”、“新文人画”……各种概念风起云涌,“破冰”的水墨领域,开始形成多元化的艺术格局,艺术家们更倾向于,持续建构具有个体意义的水墨文本,用国际化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文化传统。事实上,这些新概念的生成,并没有背离传统,而是让传统重新激发了新的活力。
“破冰”时代:建构今日之东方精神
《水墨:世纪变革与艺术新路》是我2015年5月策划的一个展览,在与学术主持范迪安先生的讨论中,他问我,你觉得当代水墨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东方精神。”
我脱口而出。从百年丹青变革开始,中国艺术家一直以来持续追寻的,就是对“东方精神”的理解和体认。
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破冰”的意义,即是如何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开拓水墨语言的文化新质。向“当代”的深度拓展,始终是艺术家们在学术探索上共同的目标。这种“当代”,不仅指水墨创作在时间维度的“当代性”,更是水墨创作在内涵延展上的“当代性”。
在这个意义上,我相信画如其人,我相信活在当下的自由精神,主动探寻的独立思考。年轻艺术家们创作的“水墨”是有体温的,因为我们愿意对生活保持探究的诚意和敬畏,对艺术付出时间和耐心,我们用心力赋予水墨以“人性”的意义,让水墨为人服务,而不是相反。
而今日信息的快速交换,也使得我们的生活发生质变,我们越来越注重“个人”的体验本身。显现在水墨创作中,艺术家们更多以“个人化”的感受方式贴近现实,“尽精微,致广大”,让个人的生活体验和艺术创作相链接,思考的锋芒和创作的角度单刀直入,直接切入当下的社会变化。
传统的经验一直在提示我们,“笔墨当随时代”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新水墨”的发展其实是中国画在当代的发展方向之一。作为一个相对概念中的独立的版块,年轻的艺术家们创造性的将水墨传统和西方透视方法相结合,既充分使用了传统中国画的材料,又使作品具有了当代艺术的面貌,这种方法,将 “东方精神”践行为一种可以自成系统的自觉态度。
水墨在未来的发展必然是多向度、多形态的,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已经突破了材料的边界,走向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创作道路。未来,考量水墨创作艺术价值的标准,需要艺术家既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又有深入思考的能力。而最重要的,是通过一件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对于“东方精神”的理解和体认。这种精神,不仅仅存在于当代水墨中,它存在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复兴之中,它的受益者不再是少数权贵,而是每一个能感受和领悟它的价值的普通人。

朱小钧2015年12月于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