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都市执行总监柴成炜访谈
AN INTERVIEW WITH CHAI CHENGWEI, execuive editor of art in the city
访谈人:《美术文献》杂志、柴成炜
INTERVIEWER AND INTERVIEWEE: FINE ARTS LITERATURE MAGAZINE, CHAI CHENGWEI

艺术都市主题盛会
展期:2015年9月12日—9月14日
地点:上海chiK11美术馆

美术文献(以下简称“美”):作为艺术都市的创始人,您对于艺术都市是如何定位的?
柴成炜(以下简称“柴”):很难用一个词汇或一句话来描述艺术都市的定位。它不是单纯的博览会,也不是媒体。它是一个艺术发展至今、附有新颖运营模式的综合性项目。这个常年运作的项目基于把艺术与生活相结合,形成无缝信息流与活动的全新理念,为艺术推广与体验开创了全新的方式。

美:艺术都市现状如何?未来还有哪些规划?
柴:今年艺术都市主题盛会于9月11-14日第二次在上海K11举办。来到艺术都市,不仅能发现年轻艺术家,还能发现这两年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年轻画廊。艺术都市为这些未来的中坚力量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
之所以称之为“盛会”,由于我们的活动不仅仅只扎根于K11。场内与场外合作的项目同样丰富多彩:包括与总部位于纽约的APT Institute合作呈现的特别项目;于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呈现新媒体项目BLAST!等等。同时艺术都市还将开发6条艺术都市旅游线路,从K11出发,连接了城中其他艺术热点与活动。创新地将艺术与旅游结合,让更多的公众能参与进来,从而也体现了“都市”的概念。

美:您如何评述自己在艺术圈的多重身份?这些赋予了艺术都市哪些特色?
柴:相对于其他许多艺术博览会和艺术机构,艺术都市的团队里中西结合的搭配是比较稳定的,这是基于哪些条件和考虑?有哪些优势?
从2007年第一届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SH Contemporary)到2012年,我一直担任会展经理,参与博览会的组织、筹备。2013年,我与原上海当代展会总监Massimo Torrigiani和策展人乐大豆一起创立了艺术都市。与他们的合作当然首先是由于当时在上海当代工作期间合作得特别愉快,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同时希望能从这个“城市”出发,推广中国当代艺术。虽然我们聚焦的内容是中国当代艺术,而且活动是在上海,但是这不妨碍我们用国际性的方式来运营。上海本来就是一座国际性的城市,而且具有不同视野的人员更能为艺术都市带来与众不同的特色。同时,艺术都市也得到了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与上海市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的大力支持。
目前除了担任艺术都市执行总监一职, 我还担任ART021的运营总监。这与我多年来运营博览会也相关吧。由于艺术都市不是一个纯粹的博览会,所以我们与博览会没有竞争关系,大家都能合作。今年9月第二周,艺术都市开放的同期就有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和上海艺术影像展,所以三家联手打造了“上海艺术周”。

美:我们注意到艺术都市拥有专属自己的信息发布网络,并开发了艺术都市的APP,具备新媒体互动功能。您如何看待博览会与这类新媒体媒介的关系与边界?对它们的未来有哪些期待?
柴: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类APP 可以做到线上浏览博览会,还有艺术电商。艺术都市APP是一个信息类的工具APP。其实做这个APP的初衷很简单。当时离开上海当代之后,原本觉得很容易得到的展讯排期表变得不再容易。后来我去了纽约待了一段时间,在那里有太多便捷的APP可以使用,找信息完全不是个问题。所以回来后就做了这个APP。其实这个APP 与博览会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它更多的是推广都市的展讯。目前的城市有上海、北京与香港三地。由于是双语的APP,所以我们24%的下载都是来自外籍人士。未来,我们没有期待加太多的画廊,这与一般APP做大数据的方向不同,我们更希望做到更多城市,但是每个城市的画廊和美术馆都是精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