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美术文献展:残缺的文献

残缺的文献(1993-2014)

——《美术文献》杂志二十年
严舒黎

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

——歌德

 

1985年美术思潮在湖北武汉发生,第一本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刊物《美术思潮》创立。1987年,《美术思潮》停刊,1993年,部分原主创人员策划《美术文献》。刊物由湖北美术出版社与湖北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彭德、鲁虹、刘明相继出任主编。《美术文献》每期由国内外批评家、策展人提出一个学术主题,研究当代艺术现象,推介艺术家,同时刊载作品、访谈、手稿、图式背景等资料,在当年形成了独特的编辑范例。

 

通过几代编辑者的工作,《美术文献》杂志保持客观的学术立场,以“学术性”、“文献性”、“前沿性”为宗旨,出版至今,主题涵盖当代艺术各个阶段及现象,为艺术史研究积累了丰富珍贵的一手资料。 2003年,成立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2004年、2007年,杂志策划了两届美术文献展,这两届展览均对当代艺术做出有效梳理,是研究其历史的重要展览。2009年,杂志作为华语艺术期刊代表参加第四十届巴塞尔国际艺博会媒体展。多年来,杂志专设档案收藏项目,以其学术主题为线索,整理文献、收藏作品,积累了一批具有文献价值的资料。

 

在杂志创刊二十周年之际,“残缺的文献——《美术文献》杂志二十年”作为第三届美术文献展的一个单元,将首次对外展出杂志二十年积累收藏的文献与作品:文献部分包括艺术家手稿、信札、工作照片、编辑策划文案、批评家信件等;作品部分包括艺术家早期作品及具有艺术史标本意义的作品。之所以称这个单元为“残缺的文献”,是因为经过二十年的历程,杂志经历了出版业改制、市场化等背景下的种种困境,它是靠三代编辑者的学术理想以及各方支持下才得以延续,然而,与其创立者完整地记录、收藏当代艺术的最初理想而言,种种现实的因素,使得它并未完全达到这一理想。我们认为这种遗憾和残缺,本身也是一种历史的真实,是其发展历程的一部分。

 

我们希望展览不仅展示一个艺术媒体作为当代艺术发展亲历与见证人的历史,总结其研究成果的学术、文献价值,更希望它能为这段历史的呈现与解读提供一个另类视角。

 

《美术思潮》第1期封面(1985年)

《美术文献》第1期封面(1994年)

《美术文献》第1期版权页目录校样(1994年)


回顾《美术文献》二十年集评

皮道坚:“圆满”意味着封闭;“残缺”不残,“开放”之谓也。

贾方舟:《美术文献》的文献价值在20年进程中尽显无疑。

彭德:《美术文献》是当代艺术家的阵地,前卫批评家的平台,先锋策展人的营垒。

殷双喜:在1989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环境中,《美术文献》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它连续而清晰地刊发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和评论,特别是青年艺术家的持续推出,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写作,有了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库。      

王璜生:《美术文献》致力于批评文本、美术图像、艺术学与社会学的当代文献建构,坚持就是胜利。

傅中望:《美术文献》杂志关注当代艺术创作理论与实践,扮演了“镜子”与“窗口”的角色,它映鉴了当代艺术的推进历程,亦承载了杂志编辑出版人的喜悦与反思、以其独特的办刋风格,赢得了艺术界的持续关注。

鲁虹: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少有当代艺术期刊的时候,《美术文献》的出现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    

冀少峰:《美术文献》记录了历史,也创造了历史,它是当代艺术不断前行的见证人。

杨小彦:积二十年之功,《美术文献》以其先锋的态度、敏锐的触角、客观的展现、专题的手法,成为报道中国艺术界创作与潮流的前沿期刊!希望能继续!我们期盼着!

孙振华:《美术文献》,关注当下,保存历史,创造未来。

顾振清:批判日常经验,构建艺术语境,Hold住本真生活。

李旭:《美术文献》的二十年,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演进历程,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文本和视觉档案,给未来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最生动、最富时代特征的参考,其独特的文本梳理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王开元:《美术文献》二十年来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为中国当代艺术积累文献资料,以文献的意义进入中国当代艺术史。

唐克扬:艺术是常为新的,但是《美术文献》赋予了艺术生命“过去”的维度和沉着的力量。《美术文献》立足于集体生命的厚度,放眼向未来。

鲍栋:20年来,《美术文献》以独特的专题方式参与在当代中国艺术的成长中,不仅见证了艺术史,更已成为艺术史的一部分。

孙冬冬:《美术文献》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扮演过重要的作用,她一直坚持与年轻的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为友,向年轻的从业者敞开自己的学术胸襟,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具有丰富性面貌的中国当代艺术实践。

付晓东:前瞻性,时代性,活跃话题的纪录性和参与性,一直是《美术文献》多年来不断保持的姿态,我们怀揣这个时代的局限也忠实地沉淀下了时代的探索,跟随潮流的脉动与线索,变化是唯一不变的选题。

严舒黎:回望过去,《美术文献》已成为我成长中连骨带肉的一部分。虽然从开始到现在,它都并不完美,但它身上被创始者所赋予且为后来者所延续的理想主义,始终是它的力量所在。

刘明:《美术文献》对我而言,是工作、责任、实践,对当代艺术而言,它的意义是延续,是活着。


石虎推介词(皮道坚手稿,1995年)

范迪安致刘明信件(1997年)

海日汗推介词(贾方舟手稿,1995年)

《美术文献》总第89期封面 ( 2014年)

《美术文献》总第51期封面(2008年)

《美术文献》总第27期封面(2002年)

《美术文献》总第7期封面(1996年)

 


累石为阵,聚米成山
《美术文献》二十周年赞

彭德

《美术文献》是当代艺术家的阵地,前卫批评家的平台,先锋策展人的营垒。二十年来,数百位有资历或有潜力的艺术家在刊物上亮相,数十位批评家、策展人或艺术家主持过刊物的编辑。《美术文献》一直以不偏激也不平庸的姿态,采用 “述而不作”的治史方法,推介正在被美术界关注的艺术现象,侧重于同文化现实直接挂钩的前卫艺术,为中国当代艺术立传。主持人的个人观点,通常隐藏在他的视野和他的选择背后,从而体现历史文献的中性品格。

 

每一个有灵魂的刊物,都会有超越同类出版物的目标和特征。《美术文献》的特征,首先在于它的体例。《美术文献》创立了一套沿用至今的体例。它包括学术序言、批评家推介词、集评、作者近照、自述、访谈、简历、图像背景、作品彩图以及随文走的附图。其中,“推介词”和“集评”两种新文体,已被众多批评家、策展人和编辑家采用。这套综合体例使《美术文献》成为可视、可读、可鉴、可藏的名人录。作为学术刊物,《美术文献》推崇平实的文章,摒弃20世纪6、70年代在中国泛滥成灾的虚假空洞的文风,背离流行于8、90年代的西方艺术评介的翻译模式。这两类风尚,使20世纪中晚期的中国艺术刊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沦为没有读者的印刷垃圾。

 

中国的美术刊物数以百计,大都摆动在学术与新闻之间。刊物与刊物之间的区别,往往只是刊名和编委的姓名不同而已。《美术文献》为了改变这种趋同作风,每期都只做专题。做专题有利于塑造学术厚度并产生打烙印的阅读效果,有利于大范围地把握已经成形的某一艺术势态,有利于借鉴和收藏,有利于学者的深入研究。

 

《美术文献》创刊之际,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打破了常规美术的内涵。当初取名《美术文献》而不是《艺术文献》,在于“艺术”这个中国术语的涵盖面太大,同西语中的艺术一词也不尽相同,容易产生歧义,因而不如沿袭“美术”这个常规术语,既显示它的专业起点,又能强调打破常规的表现。正是美术界种种打破常规的表现,使得《美术文献》关注的对象,有望成为跨世纪中国美术的断代标志。

 

美术的进程没有止境,美术进程的见证是同样没有止境的各种出色的美术文献。在中国美术界,出色的报刊由于总是被挑剔、被非议而常常短命。作为《美术文献》的创始人之一和而今的友情参与者,我既希望它出色,又希望它长寿。

 

据《美术文献》十周年纪念特刊文章改写


《美术文献》第1期主题词(彭德手稿,1994年)

《美术文献》第1期版式(彭德手稿,1994年)

《美术文献》第1期内页(魏光庆作品)

《美术文献》第1、2期总修改意见(刘明手稿,1994年)

《美术文献》第1期审稿意见(彭德手稿,1994年)


我与《美术文献》

鲁虹

1987年,著名的《美术思潮》停刊以后,我被调入《艺术与时代》编辑部工作。这个杂志由湖北文联下属的几个文艺刊物合并而成,其一开始宣称要走高雅的路子,还强调要“与时俱进”。但由于从省里行政部门下来的一个外行领导担任了主编,而且制定了特别平庸的编辑方针,所以既不为专业人士所认可,也不为群众所欢迎。在很别扭地干了几年以后,我萌生了要调离的想法。于是,我便冒昧地去找了时任湖北美术社总编的贺飞白老师。

说起来,我与贺飞白老师是有缘无份。我一直很敬重他,他也似乎比较欣赏我。1985年,他在组建湖北美术出版社的时候,曾经准备调我去,但因为我已经调到湖北省美协,只好作罢。听说我想去湖北美术出版社,贺老师很高兴。他告诉我,现在社里的进人指标很紧张,先不要急于谈调动的事,可先给社里编些好书,待以后有了指标,调动的事也就顺理成章了。他还说:“你编过刊物,有一定的经验,可先策划一本美术刊物。暂以丛书的方式出版,以后有影响了再申请刊号。”

贺老师的话很合我意,回家我用几天的时间好好酝酿了一翻,待构思成型,我便去找了时任湖北美术出版社画册编辑部的负责人刘明。刘明与我是美术学院的校友,虽然低我一届,但联系很多,关系也一直很好。谈到办刊的事情,两人是一拍即合。我把自己的想法给他讲了,他也补充了不少好的意见。我们共同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与已经停刊的《美术思潮》起到联接的作用,我们必须办一本介绍中国前卫艺术的刊物;其次,这本刊物应该突破现有刊物往往发一篇短文与几张图片的传统模式。那天谈得兴起,我们将时间都忘了。还是他夫人打电话要我们去吃饭,才发现已是中午1点多了。此后,在我们两人谈话基础上,我做了一份策划书。基本的想法是:每期刊物围绕一个学术主题选择6~8位艺术家;此外,为了突出学术性与文献性,不仅用了很多的版面介绍艺术家的作品,还开设了艺术家自述、批评家推介、艺术家年表、艺术家与批评家对话、图式背景提要的栏目。应该说,这样的办刊方式在当时的全国美术刊物中还是没有的。策划书经贺老师与刘明做了一些修改后,很快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刊物最初定为由湖北美术出版社与湖北美术家协会合办。记得时任秘书长的祝斌还卖掉了美协的一辆白色面包车,以用于即将诞生的新刊物。经多次商议,两个单位的领导终于和个别批评家联合召开了一个新刊物的筹备会议。地址就在湖北文联的二楼会议室。出席会议的有唐小禾、贺飞白、彭德、祝斌、刘明、谢鸿辉与我等人。令我特感意外的是,策划书的内容除了很少有改动外,基本得到了通过。但为了给刊物起个好名字却费了一大番周折。起初有人提议叫《中部美术》,继而有人提议叫《美术大师》,最终经彭德提议,定名为《美术文献》。会议还确定彭德为主编,我为副主编,刘明、吕唯唯、陈东华、谢鸿辉、祝斌、贺飞白、唐小禾、彭德与我为编委。此会一结束,《美术文献》的编辑工作便正式启动,负责人是吕唯唯和刘明。紧接下来,彭德与我各编了一期《美术文献》。第一辑为“中国流”,推介了傅中望、李孝萱、魏光庆等艺术家;第二辑为“后具象”,推介了石冲、毛焰、邓箭今等艺术家。二期刊物的版式都是由吕唯唯设计,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分别出版了。而这也就基本确定了《美术文献》的编辑格局和个性。往后,虽增加了一些栏目,但一直延续了每期研究一个主题的体例。

1993年,我南下到了深圳工作,(1994年中,刘明曾致电我,说社领导希望我能调往湖北美术出版社工作,以参与《美术文献》的编辑工作。因举家南迁再重调回武汉为我夫人所不赞同,也就没有成行。),彭德后来也调到了西安美术学院工作,尽管我们隔段时间分别会编一期《美术文献》,但主要的编辑工作都是由刘明与几位年轻的批评家,如严舒黎、柳征、付晓东等人在做。其实,只要全面而认真地翻阅整套《美术文献》,人们不仅会发现,随着新人的介入,中国美术界的艺术问题与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外,这个刊物也特别具有历史性、文献性与资料性。而这也正是我们当初开办这一刊物的初衷!

2014年8月6日于深圳前海

《 美术文献》第2期主题词(鲁虹手稿,1994年)

《美术文献》第2期目录校样(鲁虹,1994年)

《美术文献》第2期封底(毛焰作品)

《美术文献》第2期内页(韦尔申作品)

石冲推荐词校样(殷双喜,1994年)

邓箭今推荐词校样(黄专,1994年)

毛焰自述校样(1994年)


第三届美术文献展序

刘明

2004 年首届美术文献展的策划与《美术文献》杂志有关。1993-2004 年,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当代艺术杂志,它忠实记录了当代艺术十年的变化。作为杂志负责人我萌生了做一个展览来总结的想法,也以此对这十年做一个回顾,同时得到领导与艺术界同仁的支持与认同。于是第一届美术文献展在无固定场地、缺经费的背景下动员了各方力量的参与,成为当年艺术界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湖北首次按三年展模式举办的展览。

 

2007 年,展览开始了与湖北美术馆的首度合作,在共同努力下,第二届美术文献展作为湖北美术馆的第一个展览得以举办,展览启用策展人体制,确立主题为“观念的形态”,在当代艺术体制化和市场泡沫化的背景下,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中那些具有独立实验精神的创造。展览以其前沿的学术主题与格局,得到广泛关注。

 

2014 年,第三届美术文献展即将开幕,时逢《美术文献》杂志二十周年,此届展览主题将讨论“现代性”问题,这是个世界性话题,同时也切入中国社会的现实。虽然美术文献展的特色在于它是在本土成长起来的,我们希望它能更多关注当代艺术自身的问题与发展,但这并不代表它不参与国际对话,这是个多元世界,我们希望展览的格局和视野也愈来愈前瞻、开放。

 

美术文献展的创立成长,承继了杂志二十年来为当代艺术史立传的理想。前两届经历了许多难题,这一届与湖北美术馆开启战略合作,通过政府美术馆的平台和实力来延续它,让它按艺术三年展的体制得以长远、健康、有保障、有水准地继续下去,成为城市的艺术三年展品牌,这是这个地域的幸事。它将对湖北艺术生态产生影响,同时也会继续参与到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希望它能成为其多元化格局中的重要一元。

2014年9月2日

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早期策划会议(2003年)

第一届、第二届美术文献展画册封面


《美术文献》杂志年表

1993年10月

《美术文献》策划创立。

由湖北美术家协会与湖北美术出版社联合主办,编辑部设在湖北美术出版社。

《美术文献》自第一辑开始,建立了独特的编辑体例:每辑设立学术主题,由批评家任学术主持撰写主题词,选择艺术家予以推介。刊载艺术家作品、自述、艺术家年表、答问录、图式背景等资料。这样的编辑体例方式在当时的全国美术刊物中具有独创性。出版后引起广泛关注。

主创人员:唐小禾、贺飞白、彭德 、鲁虹、刘明、吕唯唯、谢鸿辉等。主编:彭德,副主编:鲁虹,编辑部负责人:吕唯唯、刘明。

1993年11月

《美术文献》召开编辑部会议。

会议讨论创刊号主题为“中国流”。参会人员:唐小禾、陈东华、贺飞白、吴继元、吕唯唯、彭德、刘明、鲁虹、祝斌、吴国全、韦冰。会议主持:贺飞白。

1994年4月

《美术文献》召开创刊号印前审稿会议。

会议确定创刊号全部内容及版式。鲁虹提出下期选题计划为“后具象”。地点:深圳捷诚印刷有限公司,参会者:彭德、吕唯唯、刘明、鲁虹、吴国全、严善醇等。会议主持:刘明。

1996年1月

《美术文献》由湖北美术出版社独家主办。

1997年7月

《美术文献》出版第9期《旅美华人画家》。

1995年,时任总编贺飞白访问美国,特邀王受之教授主编《旅美华人画家》。1996年,编辑部负责人刘明访美在洛杉矶与王受之、潘企群、肖惠祥、蒋铁锋、秦元阅召开编辑会议。

1997年11月

《美术文献》改版。

刘明接任前任主编彭德工作,负责杂志主编工作至今。

1997年12月

《美术文献》出版增刊2《纪念香港回归·历史画与主题性创作》。

1997年香港回归,编辑部特邀刘骁纯、何冰主编增卷《纪念香港回归》,在艺术创作向当代转型的趋势下,重新研究、审视历史画与主题性创作。

2003年12月19日  

关于成立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研讨会。

编辑部邀请部分本地文化机构、艺术院校的负责人、艺术家、评论家等,在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会议室举行研讨会,论证成立艺术中心与发展方向,同时研究设立学术委员会,与会人员有:唐小禾、贺飞白、徐勇民、陈孟昕、董继宁、傅中望、徐健、冷军、王心耀、肖丰、魏光庆、沈伟,湖北美术出版社人员:冯芳华、刘明、谢鸿辉、柳征等。会议初步确定了艺术中心以研究推广中国当代艺术为主的发展方向。刘明提出:湖北目前缺少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计划举办“美术文献展”和相关学术活动,得到与会者支持。

2003年12月22日  

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成立暨2003年度美术文献收藏展开幕。

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发起创立,现为独立法人艺术机构。主创人员:冯芳华(社长)、刘明(执行人)、谢鸿辉、柳征、吴垠,是武汉第一个当代艺术机构。多年来,在武汉艺术生态发展初期阶段,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承担了重要而复杂的角色和功能,具有学术研究、展览收藏、新人推介以及文献整理等类美术馆的功能,是武汉当代艺术展示、对外交流不可或缺的平台。艺术中心的成立是当年武汉艺术界的重要事件之一,受到各方关注。展出当代艺术作品百余件。有关领导、艺术界人士及媒体等二百多人出席了展览开幕。

2004年9月22日─10月10日  

《美术文献》创立十周年之际,美术文献艺术中心联合多家本地文化机构举办了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展览是2004年度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展览之一。

展览由刘明带领编辑团队策划,采取学术主持人提名的方式,由皮道坚(广州)、陈孝信(南京)、王林(重庆)、冯博一(北京)、沈伟(武汉)五位批评家,以杂志历年推介的艺术家为范围,负责国内东、西、南、北、中包括台湾、香港地区的艺术家以及海外华人艺术家的提名,展览有112位艺术家参展,作品200余件。展览期间吸引观众上万人,同时有多个“外围展”举行,场地遍及武汉其他艺术空间,是湖北首次按国际三年展模式举行的当代艺术展。

2005年1月15日─1月26日

《美术文献》举办“天空:曾梵志的绘画”展。

学术主持:皮道坚,策划:刘明。该展览首次对外集中展出曾梵志的“乱笔”系列的作品,这些作品也是他在外十余年后回到武汉,与本地艺术家及编辑部的互动对话中,现场创作的一系列作品。

2005年4月

《美术文献》出版第36期《62761232快递展》。

策展人费大为为本期学术主持,全面呈现了这个在当时受关注的实验性当代艺术展,以平面纸质的形式来推介、呈现艺术展览。

2005年5月

《美术文献》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

2006年1月16日─2月18日

《美术文献》举办“新年快乐——年青一代油画作品展”。

展览展出了16位湖北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2006年2月25日─3月13日

《美术文献》出版第39期《时间的一个点——在武汉》并举办展览。

该展览为系列艺术项目,此前有“时间的一个点——在长沙”。参展艺术家:马六明、方力钧、王广义、王易罡、叶永青、李路明、周春芽、张晓刚、岳敏君、曾梵志、魏光庆、吕起宏、陈波、徐文涛。展览同时举办了学术讲座以及参展艺术家与本地媒体现场对话等活动。

2006年10月

《美术文献》参加第一届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该博览会是国内重要的国际艺术博览会之一。此后杂志为其历届参展媒体。

2007年9月

《美术文献》参加第一届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

该博览会是上海艺术博览会与意大利博罗尼亚展览集团联合打造的国际性艺术博览会。此后杂志为其历届参展媒体。

2007年10月9日─29日

《美术文献》策划举办了“第二届美术文献展”。

第二届美术文献展承继首届文献展 “学术性”、“文献性”、“前沿性”的宗旨,由《美术文献》杂志与湖北美术馆、湖北美术学院联合主办。展览启用策展人体制,皮力任总策展人,刘明任艺术总监,学术委员:范迪安、殷双喜、皮道坚、鲁虹、徐勇民、傅中望。展览分三部分:主题展“观念的形态”、独立展“继续”与特展“回望八五”。旨在从艺术史的角度,梳理和呈现中国当代艺术中具有独立实验与探索精神的艺术创造,并从过去20年的当代艺术发展史中寻找其精神来源。本届展览因其多元格局及规模,受到广泛关注,为武汉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当代艺术展。

2009年6月

《美术文献》参加第40届瑞士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

作为华语期刊代表入选参加该博览会媒体展,获独立展位。此后为其历届合作媒体。

同年,编辑部特邀年轻策展人付晓东负责执行主编工作。

2009年7月9日─8月9日

水墨文章——《美术文献》当代水墨陈列展。

由武汉美术馆和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主办,研究当代水墨的发展形态。展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美术文献》推介的包括谷文达、武艺、梁铨、刘子建、仇德树、刘庆和、王天德、雷子人、樊枫、张诠等艺术家的作品,第二部分为湖北年轻艺术家熊明非、方正等的作品。

2010年5月

《美术文献》参加香港艺术博览会(ART HK),后为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HK)。

此后为其历届参展媒体。

2010年12月

《美术文献》杂志参加国际艺术博览会美国巴塞尔迈阿密艺术博览会。

此后为其历届合作媒体。

同月,杂志参加第三届美国国际亚洲当代艺术博览会(Art Asia)。此后为其历届合作媒体。

2011年8月

《美术文献》参加国际艺术博览会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Taipei)。

获独立展位。此后为其历届合作媒体。

2012年2月

《美术文献》改版,邀请策展人、批评家唐克扬任设计指导。

2014年2月

《美术文献》由双月刊(6期)改为单月刊(12期)。

设为主题版与展览版。特邀策展人胡震负责展览版执行主编工作。

编辑部会议纪要(1993年11月6日)

关于共同主办《美术文献》协议书(1993年)

《美术文献》第1期印刷合同书(1994年)

《美术文献》第9期主题词(王受之,1997年)

《美术文献》第9期编辑部出差审批表(刘明,1997年)

王受之与刘明合影(1997年)

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成立研讨会(2003年)

《美术文献》收藏作品展合影照片(2003年)

《美术文献》部分编辑人员合影(2010年)

《美术文献》第36期内页

《天空——曾梵志的绘画》展览海报(2005年)

《新年快乐——年青一代油画作品展》展览海报(2007年)

《时间的一个点——在武汉》展览海报(2006年)

《天空——曾梵志的绘画》展览空间(2005年)


《时间的一个点——在武汉》艺术家合影(2006年)

《美术文献》参加艺术北京艺术博览会(2009年)

《美术文献》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2005年)

第40届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外景(2009年)

侯翰如、付晓东在瑞士巴塞尔艺博会杂志展位合影(2009年)

《美术文献》编辑团队在瑞士巴塞尔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