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辑 当代水墨人物画专辑(2003年)
学术主持:陈孝信
主题:唐勇力 王炎林 晁海 张立柱 武艺 叶文夫 曹宝泉 王晓辉
新作:仇德树 李桐 周涌 仲泊游 杨兴文
Issue No. 29(2003)
Theme: The Contemporary Ink Painting Portraits
Academic Host: Chen Xiaoxin
A.T: Tang Yongli, Wang Yanlin, Chao Hai, Zhang Lizhu, Wu Yi, Ye Wenfu, Cao Baoquan, Wang Xiaohui
A.N :Qiu Deshu, Li Tong, Zhou yong, Zhong Boyou, Yang Xingwen
“当代水墨人物画’’简说(代序)
陈孝信
“当代水墨人物画”(水墨只是一个简单的说法,其实还应包括墨彩或彩墨在内)不应被看做是一种画种或科目,它是当前艺术领域中的一种艺术史现象或日艺术现状。仍有那么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画家,在默默地耕耘着人物画这个领地,而且不断地会有一些成果在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于是也就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之所以要关注这个领域,自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或更深层的原因:它从一个侧面揭示着艺术在转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种种方案、方法;检验着这一领域内艺术在转型中的成败得失乃至前途命运;展现着这一领域与其他领域、艺术与社会现实、艺术与时代等方方面面的关联……
“当代水墨人物画”所要面对的历史语境和现实语境都极为复杂,但又不能有片刻的回避。这也正是每一位画家所遇到的最大难题。
就历史语境而言,起码有三个方面的传统是我们必须去认真面对的:第一,中国传统人物画(甚至可以说不限于人物画)艺术(包括笔墨在内),这一传统可谓博大精深。具体一点说,例如:“传神写照”;“曹衣出水”与“吴带当风”;白描法与减笔(又称简笔)法;工笔人物画与意笔人物画;壁画与民间美术等。传统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创作资源,抑或说提?了一个高标准的参照系。当代人物画家既要去学习、研究、借鉴、吸收,又要有一个批判与反省的基本态度和认识,不能仅仅是满足于所谓的抚、临、摹、玩。(例如某传统型人物画家。“新文人画家”的做法,名为守业,实为败业。)
第二,近、现代“中西合璧”“中西融汇”,或“以写实之法,改良中国人物画”的革新派传统。这一革新派如从郎世宁时代始,也有了近一两百年的历史。当然,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水墨写实人物画”这一事实。真正实践“以写实之法,改革中国人物画”的是留洋归来的徐悲鸿及其追随者——蒋兆和、赵望云、方人定等。他们的杰出成果(如《愚公移山))<流民图))等),已载人史册,并影响了后来几代人。五十至七十年代,在意识形态的强力作用左右下,“水墨写实人物画”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迅速地上升为人物画的主流。20世纪上半叶仍占据主流的“唐代传统和明清笔墨的结合物”(陈履生)的传统型人物画反倒成了支流(例如徐燕荪、陆俨少、叶浅予、王叔晖、刘继卣等)。应当说,这是一次重大的转变。从此以后,现实人物便始终占据着人物画的主角之位。这期间,涌现了一批优秀人物画家和代表性作品,如:蒋兆和(《阿Q像图轴>)、石鲁(《转战陕北》)、李斛(《女民警》)、姜燕(《考考妈妈》、潘挈兹(《石窟艺术的创造者》,此创作作于20世纪80年代)、王盛烈(《八女投江》)、黄胄(《洪荒风雪》)、汤文选(《婆媳上冬学》)、周昌谷(《两个羊羔》)、李震坚(《井冈山斗争》)、方增先(《粒粒皆幸苦》、杨之光(《雪中送炭》)、 周思聪(《矿工图》),以及刘西文、林庸、刘国辉、吴山明、郭全忠、石齐等。“新浙派人物画”和“长安画派”也都产生在这个年代。这两个画派都为人物画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也存在着一些历史性的局限。
除此以外,革新派传统的人物画思路还应有林风眠、丰子恺、关良等杰出画家的一席之地。他们同样作出了一份越而特殊的贡献。这份贡献在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如何来总结、反省一两百年来的革新派传统,尤其是建国后占据主流地位的“水墨写实人物画”,成了一个十分严肃而棘手的当代艺术课题。既不是全盘肯定(其中的问题肯定有),但也不能盲目地去否定,正需要我们去做深入的实事求是的学术研究。
第三,西方的传统。近一两百年以来西方的传统一直在影响着我们,成了我们又一个参照系,这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是如何看待西方传统,又如何面对西方传统,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严肃课题。以往,我们只承认、接受西方的写实主义传统,而极力排斥西方的现代主义艺术。历史已证明,这是非常片面的做法。如今我们所要面对的已是西方的整个传统,甚至可以说包括西方的当代艺术。这在大多数年轻艺术家那里,已不存在什么认识上的障碍。接着的难题却是我们如何面对。以往的做法主要是学习、借鉴或摹仿、“改版”,很少有人能去超越西方的传统。历史也已证明,仅仅这样去做,也是非常不够的。
如何去传承并超越三个方面的传统诚非易事,但却是我们所遇到的和肩负的历史课题,也是艺术转型过程的最终目标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现实语境(时代、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意识形态、文化艺术等)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用一个时尚的说法,叫做“多元化格局”“开放的语境”。当然,所谓开放和多元,都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是一步一步地逐渐向前推进的。一切都应有一个过程。
正是20年来的现实语境,特别是艺术自身语境的变化,给“当代水墨人物画”艺术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而重要的发展契机,使我们有可能去重新面对三个方面传统,总结、反省,并努力超越它们。
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代水墨人物画”终于出现了一个新的格局。这期间,人材辈出,且面貌各异。
80年代,涌现了聂鸥、华其敏、谢志高、王子武、李世南、蒲国昌、王迎春、杨力舟、施大畏、朱振庚、聂干因、史国良、梁战岩、吴宪生、冯远、杨刚、朱新建、田黎明、刘进安、周京新、何家英等优秀的人物画家。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李伯安,他以人物画艺术为生命,最终又以生命为艺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楷模。类似的还有一例,就是李老十。
进入90年代以后,“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达到了一个相对的旺盛期。除了一批老画家(如卢沉、王子武、刘国辉、吴山明、郭全忠等)和已提到的80年代那批画家继续活跃在这个创作领域外(有的名师还专门举办了人物画的“高研班”,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还先后涌现了一大批新人新面孔,如:李孝萱、王彦萍、海日汗、赵奇、李洋、唐勇力、刘庆和、陈钰铭、纪京宁、武艺、毕建勋、曹宝泉、王晓辉、『中泊游等(以上为北方地区);王炎林、晁海、张立柱、邢庆仁、付小宁、刘西洁、杨兴文等(以上为西北地区);范杨、刘二刚、张培成、仇德树、叶文夫、王赞、尉晓榕、崔进、王国斌、李桐、周晋、盛天晔等(以上为江、浙、沪地区);黄一瀚、周涌、黄国武、郑强等(以上为岭南地区),其他地区的还有邹建平、钟儒乾、秦付明、张江舟、何唯娜、沈沁等。(以上名单并不全面。)有些画家,如唐勇力、周京新,他们在80年代的面貌仍是传统型的,可是经过自我转型,在90年代便有了一个几乎是全新的面貌,这是他们特别可贵的地方。
本辑“当代水墨人物画”所关注的主要是90年代所涌现出来的新人新面貌。限于篇幅,原已收录在《美术文献》内的多位画家,本辑不再收录;还有相当一部分画家,只有留待以后有机会再说。尽管如此,本辑收录的13位画家仍可以代表这一领域内近期的大致面貌。
13位画家虽然个性各异,成果不等,方向上有所不同,评价上也会有分歧,而且大都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中(这也正是他们的潜力之所在),但在一些基本点上,他们不仅自觉不自觉存在着一些共识,而且形成了这个时代的一些共同特色:首先是人文精神的深入开掘和发扬,成了这些画家的共同追求,这也是人物画之所以还要获得延续的一个根本理由。其次是画面上的“角色”进一步移位,各色平凡人物,包括普通农民占据了画面的主角,对现实的关注,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对人物命运的关注更胜以往;而且,不再是肤浅地“歌功颂德”,或一味地媚俗,具有了初步的批判意识。再次是艺术观念、视野更加开放,艺术表现的手法更加多样,传统的或西方的以及曾经占据主流的“水墨写实人物画”都不再是束缚手脚的条条框框,都已被重新审视和利用;艺术创作中的主观意识、倾向性和个人情感被强化了,而且突出地表现在画面上,“表现性”几乎毫无例外地成了他们的共同选择。(这是一个值得深入去探讨的话题。)
毋庸讳言的是,目前在这个领域内还缺少十分突出的成果,缺少大跨度的推进(上述的历史课题仍待我们去努力),缺少震憾人心的一种深刻性(例如像罗中立的《父亲》那样)。与其他领域(如油画、雕塑,尤其是观念艺术)相比,还显得有一种滞后感。以上种种,都是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继续实践的课题。希望本专辑的问世,对这方面也有所促动。
(本文发表于2003年《美术文献》总第29期)